電影院艱難復工 疫情陰影難散復蘇很難?

2020-07-23 14:55:12    來源:界面    

電影院開門的第三天,你去看電影了嗎?

自7月16日國家電影局發布低風險地區影院可有序開放的通知后,行業內一派生機勃勃加手忙腳亂。新片《第一次的離別》《蕎麥瘋長》、重映片《哪吒》《誤殺》相繼定檔。觀眾期待的重磅大片《唐人街探案3》《花木蘭》等,定檔的小道消息鋪天蓋地。

邀觀眾回到影院的煽情文案頻出,一首#我想陪你看電影#的神曲cut引來30多萬轉發。

根據貓眼專業版數據顯示,相比3個月前短暫復工的首日票房1.38萬,這次復工首日票房達349.7萬。次日票房增加百萬,達到453.8萬。這票房和以往工作日大幾千萬的日票房自然是沒法比的。事實上,雖說是7月20日復工,即便是低風險地區,出于種種考慮尚未復工的影院也占相當比重。

而比電影院更早“躁動”起來的,是資本市場上度日如年的影視股。眼下,隨著7月24日北京電影院即將復工,7月25日延期舉行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電影業會迎來更多利好,還是開始直面歡喜后的現實?

艱難復工

影院復工首日,成都和平電影院首日網絡預售票被一搶而空的新聞引發熱議。但感嘆觀眾沒有拋棄院線電影的背后,卻是影院方在以邀客薅羊毛的方式,拉觀眾走進影院。這家影院的首日票房收入僅為16.5元,每張電影票售價3.1元,票務平臺收取3元服務費,相當于一毛錢請觀眾看了一場電影。

低價拉動的觀眾,未必是真觀眾。普通觀眾如今對電影院的態度,還真不好說。直白點說,影院復工和上影節開幕的消息接連釋出,反響激烈的更多是影迷圈,普通觀眾大多持觀望態度。而“圈地自嗨”的影迷狂歡,顯然并不能支撐電影產業的真正復蘇。

電影股的表現,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對電影的態度。7月16日官宣復工之日,電影股有一定增長,萬達電影、金逸影視、橫店影視等多只股票漲逾5%。但隨后不漲反而有所下跌。7月20日影院復工首日,影視股再次大面積飄紅。不過如今大盤普漲,影視股的表現也不算格外搶眼。

2003年“非典”后旅游業的報復性增長,是否會在電影業重演,是電影人、炒股人都在熱切關心的問題。如果只是眼下這樣,當然無法令人滿意。

有人認為電影股的低迷,跟沒有資金扶持政策出臺有關。國內影院很難憑一己之力在短時間內復興。

意大利電影院在官宣6月15日復工的同時,意大利文化部簽署了1.2億歐元的電影產業資助金,其中1億歐元用于資助制作和發行,另外2千萬歐元用于資助電影院;6月,法國更是同意將向Netflix等流媒體公司征收的巨額利潤30%救濟電影界;英國電影院因健康預防措施造成的成本增加,也正在通過英國電影協會向政府尋求財政支持。

但當下國家的大筆資金正在流向抵御十年一遇的南方洪災。更何況經過半年疫情,遭遇困難的行業又何止電影?電影業終歸還是要靠生產自救。

首先,如何在落實防疫政策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降低損失。比如網絡實名制的落實。網絡實名制不利于轉票操作,而影迷間歷來有大量轉票操作的電影節很難現網絡實名制。近日開票的上海國際電影節就采取了進場前落實實名制,而非網絡實名制。

與此同時,業內對于“上座率不超30%”的限制態度不一。有人認為電影院平日的平均上座率原本就很少達到30%以上,目前復映片和文藝片的上座率更是遠低于30%,無礙于票房。

但上座率限制的是每場上座率,平均上座率不及30%不代表所有場次都是如此,黃金場次的上座率一直是遠高于30%。也即是說,按照目前上座率限制,冷門場次上座率不變的情況下,黃金場次極有可能被腰斬一半。

單片時長不超2小時的限定,更是讓很多大片只能考慮削足適履。春節檔的《唐人街探案3》《奪冠》《緊急救援》等片長均超過130分鐘,如果順應民意擇日上映,如何操作則成了當下防疫政策的疑問。目前上影節的做法就是刪減時長。

交叉隔座、原則上禁止影廳內食用食品的規定,打擊則更為致命。看院線電影本就有極強的社交屬性,想要約會看電影的情侶、友人望而卻步,看電影的樂趣被削減不少。

而對于影院來說,靠賣爆米花賺錢早已不是秘密。如今爆米花都沒得賣了,電影票又是賠本賺吆喝,這復工真是“賠不起”。

等一個爆款

在我們對于復工前景憂心忡忡的時候,隔壁韓國倒是傳來了好消息。

從5月開始逐步復工的韓國院線,本月迎來了重磅影片《釜山行2》。2016年上映的第一部《釜山行》在韓國斬獲7733萬美元,成為年度票房冠軍。上映前就被寄予厚望,《釜山行2》的預購率(57.7%)和預購量(13.3972萬人)均創下了韓國2020年上映電影的最高紀錄。

《釜山行2》上映第一天就動員了35萬觀眾,并且打破了2020年電影的最高開場分數。口碑爆棚后,立馬在兩天內吸引了超50萬名觀眾。截止目前,該片上映5天總共動員180萬觀影人次,共收1300萬美元,暫居韓國票房年度第4名。

《釜山行2》的強勁表現,為韓國電影行業注入一劑強心針,只有這樣的重磅影片才是市場真正的“救世主”。當下國內復映片和文藝片的市場天花板明顯,日本電影市場的票房低迷也是這個道理。

先于我們復工的日本市場,當下也是以復映片為主。因為今年正值吉卜力工作室35周年,6月26日起,4部吉卜力動畫上映,儼然一個小型的宮崎駿電影節。截止上周,《千與千尋》《幽靈公主》《風之谷》占據日本票房榜前3,宮崎吾朗的《地海戰記》也躋身前十。

但即使役所廣司等重量級演員專門開發布會、上傳評論音軌等,想盡各種辦法吆喝觀眾“去電影院吧”。復映片吸引來的觀眾仍然有限,日本也急需一部重磅片來振興市場。

在《浪客劍心最終章后篇》等視效大片相繼撤檔到明年后,福田雄一執導的《我是大哥大劇場版》如今被日本市場寄予厚望。

漫改電影《我是大哥大》的電視劇版在2018年播出時,曾引發海內外極高口碑和熱議。我是大哥大劇場版》發行公司東寶根據日本全國周末的座位預約數,發行規模達到了目前最大規模的359家,預測票房收入有望突破30億日元,為日本電影行業復興帶來希望。

通過韓國、日本市場,不難理解重磅片的“救世主”效應有多重要。只有重磅片才能拉動觀眾,拉升影院的排片量,真正帶動影院復工。

當下國內影市的處境也是如此。春節檔七部大片,除《囧媽》網絡搶跑外,還剩《唐探3》、《奪冠》、《姜子牙》、《緊急救援》、《急先鋒》、《熊出沒之狂野大陸》。除春節檔、情人節檔外,待映的國產新片中,體量最大的莫過于東方魔幻巨制《封神三部曲》,第一部原定于2020年暑期檔上映。

雖然此前國產電影的現實主義風潮強勁,但從網絡呼聲和硬糖君身邊看,不管重映還是新片,真正的視效大片,才是吸引觀眾重新走進影院的關鍵。

疫情陰影難散

但重磅影片和院線復工,又是一對相互矛盾的變量。北美市場5月啟動復工之時,影院方普遍表示將在6月中全面復工,迎接7月的《信條》和8月的《花木蘭》兩位“救世主”。

而片方華納卻認為《信條》是否能在7月17日如期上映,取決于北美八成以上影院復工程度。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表示,希望先上映再帶動影院復工。但這在片方看來,有些本末倒置,誰也不愿意拿一部耗資2億美元的作品試水。

一個月前,諾蘭還被奉為影院的救世主。一個月后,諾蘭被調侃用“天能”力量復興電影行業。

在捉摸不定的疫情里,片方和院線都想“你先上,我跟進”,結果難免是“你不動,我也不動”。最終,華納選擇撤檔《信條》。緊接著,同病相憐的老大哥迪士尼也選擇將《花木蘭》撤出暑期檔。

見此狀況,北美分析師Doug Creutz對電影行業做出了悲觀的預測,認為電影市場要到2021年中期才能恢復。

而以上所有的擔憂,還是建立在疫情沒有反復的情況下。疫情一旦反復,情況將會更糟。

美國的疫情就是一個反面例子。前幾天,因為疫情的反彈,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等政府下令繼續關閉電影院。剛復工到第三階段的AMC、Regal、Cinemark等美國多家院線當然不樂意,把新澤西州長菲利普·墨菲等告上法庭。然而,最終結果是,聯邦法官駁回了電影院重開的請求。8月安排聽證會,再次復工之日待定。

努力了半天的電影院,又一下被打入“冷宮”。北美院線方之所以如此憤怒,是希望政府給出一個可預期的安排。但疫情突然反彈,確診人數驟然上升,也可以理解州政府的左右為難。

國內的院線復工,其實也經歷了類似反復。今年3月,自全國疫情趨于穩定,影院復工的呼吁就不斷,中間也確實有極短暫的小范圍復工。但突然局部爆發的吉林疫情、北京疫情,又為復工帶來了不確定性。

疫情反復無常,小成本電影扔出去沒水花。但真是10億級成本的大片,誰敢下這個賭?而為防止疫情反復,又需要長時間維持“限制性”復工,結果便是環環相扣的緊箍咒。難道,真要像法國人一樣改變傳統影院設計?

起碼現在看,這場疫情,還真不是為期幾個月或一年的一場“風波”,過去之后一切照常。它或將徹底改變我們的某些生產、生活、娛樂方式。“等”大概是不中用了,盡早找到適應新生態的方式才是要緊。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