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在科創板上市“AI芯片第一股”寒武紀,受到投資者追捧,7月21日開盤價 208.00元/股,盤中大漲32.29%,股價達285.60 元,市值超1100 億元,一度觸發臨停,后緩慢回落。
出道即巔峰
寒武紀作為“AI芯片第一股”可謂是出道即是巔峰。2020年3月26日,寒武紀正式提交材料開啟科創板上市之路,進過兩輪問詢后成功上市科創板。僅經歷68天,刷新科創板上市審計記錄。
寒武紀發行價為每股64.39元,發行后股本總額為4.001億股,發行完成后公司市值為257.62億元,本次募集資金總額為25.82億元。開盤后,寒武紀股價一度走高,最高達295.00元/股,總市值已經超過1000億元。
上市風光也掩蓋不住公司及寒武紀董事長、CEO陳天石的輝煌。陳天石生于1985年,大學所讀的是中科大少年班,并拿到了計算機博士學位,隨后又轉入中科院計算所擔任研究員,曾擔任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及博士生導師,并于2016年創辦寒武紀。另一位創始人陳云霽出生于1983年,14歲入讀中科大少年班,19歲轉入中科院計算所碩博連讀,24歲便取得了計算機博士學位。除2位創始人有中科院背景外,公司內部也有多位曾在中科院任職高管。
2016年成立的寒武紀已經完成5輪融資,累計融租金額超45億元,其投資方陣容非常耀眼,包括元禾原點、國投創業、阿里創投、聯想創投、科大訊飛(37.210,-0.81,-2.13%)、國風投、招銀國際、中金資本、國科投資、越秀產業基金等,其中不乏國字號投資機構。
公開信息表示,寒武紀聚焦云邊端一體的智能新生態,致力打造各類智能云服務器、智能邊緣設備、智能終端的核心處理器芯片,讓機器更好地理解和服務人類。
創始人出身中科院,又有國字號投資方加持,可謂是出道即巔峰。
失去華為,連續三年虧損
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寒武紀分別實現營業收入784.33萬元、1.17億元、4.44億元,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凈利潤分別為-3.81億元、-0.41億元、-11.79億元。連續三年共計虧損超16億元。
對于公司仍持續虧損,寒武紀稱主要是公司研發支出較大,產品仍在市場拓展階段,且報告期內因股權激勵計提的股份支付金額較大。
高比例研發投入則是寒武紀主要特征之一。各報告期內,公司研發費用分別為0.3億元、2.4億元、5.4億元,占各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380.73%、205.18%、122.32%,各年度研發費用率平均值高達236%。
截至2019年末,寒武紀研發人員數量為680人,占員工總數比例亦高達79.25%。
高研發投入也取得了市場的認可,在成立初期,寒武紀便推出了旗下首款AI處理器寒武紀1A。該款芯片被用于麒麟9970芯片中,麒麟970專門設立了一個AI硬件處理單元NPU來處理海量AI數據。而這個NPU就是來自寒武紀1A授權。
在2018年8月華為發布麒麟980,也搭載了第二代名為寒武紀1H人工智能NPU。
華為訂單成為寒武紀主要營收來源,據招股書顯示,,2017年、2018年公司終端智能處理器IP許可銷售收入分別為771.27萬元、1.17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分別為98.95%、99.69%。
2018年在華為HC大會上,華為副董事長,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此次大會上首次透露了華為全棧全景解決方案。同時,首次曝光了“達芬奇項目”,以及基于“達芬奇架構”兩顆AI芯片。同時,徐直軍還表示,“寒武紀也很好,但無法支持我們的全場景。”
2019年華為達芬奇架構成熟,符合商用要求。同年6月份,華為發布麒麟810內置NPU采用了華為自主研發的達芬奇架構,寒武紀人工智能NPU被華為拋棄。
華為自主研發達芬奇NPU架構,主要在能效優,算子高,精度高等特性,直接AI數據跑分32280分已經領先于驍龍855系列25428分。
逐漸失去華為新訂單后,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IP許可銷售收入在2019年出現同比下滑, 只有6877.12萬元,在主營業務收入中占比也下降至15.49%。
寒武紀預計,2020年第一季度寒武紀1A和寒武紀1H產品合計IP授權收入為316.18萬元,全年授權收入也只有600-800萬元。2020年,寒武紀計劃主推第3代終端智能處理器IP產品寒武紀1M,在目前5家潛在客戶中有3家預計會簽約,但寒武紀1M在2020年能夠帶來IP授權收入預計也只有1000萬元。
2010年一季度,寒武紀營業收入1155.26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8.91%;上半年,寒武紀預計營業收入約為8200萬元至8600萬元,預計同比下降約12.24%至16.32%。官方給出原因是主要系從華為取得終端智能處理器IP授權業務收入同比下降較大,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
挑戰剛剛開始
失去華為后,寒武紀開始拓展其他客戶,2019年,珠海市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商務局成為寒武紀第一大客戶,銷售金額占年營收46.65%。中科曙光(44.490,-1.58,-3.43%)是寒武紀第三大客戶,銷售金額占14.38%。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計算所是中科曙光控股股東,持股超過20%。而中科院計算所也是寒武紀第二大股東,持股超過16%,僅次于CEO陳天石。中科曙光與寒武紀是極為密切的關聯方。
雖說寒武紀與華為還有部分合作,但已經名存實亡,華為合同到期后,鐵定不會與其進行合作。
據DIGITIMES 報道,華為海思2018 年營業收入為75.73億美元,華為海思云端和邊緣智能芯片產品推出時間不長,2019年該等業務總體銷售規模推測可能與寒武紀銷售規模相差不大,但在國內終端智能SoC芯片領域具有顯著優勢 。
另一個同領域競爭對手是英偉達,據財報顯示,2020財年營業收入為109.18億美元。超過寒武紀銷售規模。就人工智能芯片產品來看,英偉達2020財年數據中心業務銷售收入超過30億美元,在全球市場份額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銷售網絡方面,英偉達有成熟完善銷售網絡,客戶對產品認知程度、市場知名度等方面均優于公司。
現在國內手機廠商都在嘗試自主研發SoC芯片,比如小米、OPPO、vivo等,但自主研發SoC芯片還不夠成熟,在這種情況下依舊會大量使用高通和聯發科芯片。高通、聯發科與華為一樣,都會選擇自主研發的NPU技術,因此寒武紀在終端智能處理器IP收入面臨極大的擠壓。
在2017年的一次發布會上,寒武紀CEO陳天石曾提出公司的發展目標:“3年內占領10億智能AI終端,占領中國云端高性能芯片1/3市場份額。”10億智能AI終端的目標,目前來看要落空了。
“AI芯片第一股”的寒武紀道路還有很長,同時需要更多支持。芯片行業短期內不盈利也是一個現狀。(作者 王蕾)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