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快遞行業老大,大家可能首先會想到順豐,不過,數據顯示,最會賺錢的卻不是順豐。如今,這家快遞公司被傳出將要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是中概股回歸潮下的跟風,還是有更長遠的打算?
近日,有消息稱,中通快遞正與投行方面進行談判,并討論可能最早于2020年底在香港上市事宜。對于這一消息,風云資本界向中通快遞進行求證,對方回復稱:不予置評。
不過,這一消息也引起了資本市場的反應,美東時間23日上午美股開盤后,中通快遞股價在不到一小時內便觸及日高,日內最大漲幅3%,接近歷史高位。截至7月3日美股收盤,中通快遞股價已達37.53美元,與發行時的價格19.50美元相比,累計漲幅達92.46%。
而就在這一消息傳出的前幾天,關于中通快遞的另外一個消息同樣引起了廣泛注意。美國東部時間6月15日收盤,中通快遞總市值達288億美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創歷史新高,超越“通達系”同行韻達、圓通、申通、百世、德邦的市值之和,僅次于順豐,總市值穩居國內快遞公司第二位。截至7月3日美股收盤,中通快遞總市值已達294.2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069億元)。
18年逆襲之路
從市值上來看,中通快遞成為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可以與順豐在市值上“扳手腕”的加盟制快遞公司,規模穩居國內民營快遞企業第二把交椅。然而,中通快遞當初其實是最晚入局快遞行業的公司,且比同行們慢了不止一小步。
中通快遞的創始人賴梅松此前本來在木材生意上做的風生水起,看到桐廬老鄉們紛紛進入了快遞行業,他也發現了快遞業的發展前景,決定殺進快遞行業。
2002年5月8日,賴梅松帶著幾個同村兄弟在上海創立了中通快遞。
當時成立時,中通快遞已經比順豐和申通晚了9年;比韻達晚了3年;比圓通晚了2年。那時,國內快遞市場競爭已經非常激烈,更早入場的順豐、申通、圓通、順豐等企業大肆搶占市場,順豐在行業的地位更是無人能撼動。
面對這樣的現實,賴梅松推出了自己的發展戰略——“穩定外圍,發展內核”。他決定先把長三角的外圍穩定,然后再反過來強化上海的市場版圖。
發展戰略確定后,賴梅松隨即推出了自己的“戰術”:開通省際快遞班車。2005年,中通快遞率先在民營快遞行業中開通了長三角至廣東、北京的跨省際班車。就是這一舉措為中通快遞今后幾年業務量的快速增長以及未來的發展,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今,中通快遞的跨省際網絡班車已達數千輛,已覆蓋至全國各個省市(自治區),快件運送的服務時效性與安全性,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2010年,經過深思熟慮,中通快遞啟動了“全網一體化”發展戰略,賴海松大膽進行制度創新,在行業率先實施全國網絡股份制,允許加盟商以網點資產折合股份入股中通快遞。由此,實現了了上下利益的深度綁定,催發加盟商對未來網點估值的期待以求當前的全力經營發展,使企業效能得到了最大化。
此后,隨著業務量的增加,中通快遞開始進行物流體系的建設,在全國范圍內構建了完整的網絡結構。
在2014至2016年間,成立最晚的中通實現彎道超車,超越其他快遞公司,快遞件量市場份額成功攀升到行業第一,并保持至今。
2016年前后,當國內快遞民營企業紛紛選擇A股借殼上市之時,中通快遞另辟蹊徑,奔赴美股市場。當年10月,中通快遞成功登陸紐交所,募集14億美元,成為當時自2014年阿里巴巴以來赴美上市募資規模最大的中國企業。
發展至今,中通已成為一家以快遞為核心業務,集跨境、快運、商業、航空、智能等生態板塊于一體的綜合物流服務企業。
近些年來,中通快遞業績穩步增長。2019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21.10億元,同比增長25.59%。在業務量方面,中通快遞同樣保持著雙位數的高速增長,2019年,公司完成快件121.2億件,同比增長42.2%,市場份額達到近20%。值得注意的是,121億件這一數據約是同期順豐的2.5倍。
成本控制能力較強
中通快遞的規模雖然緊隨順豐居國內第二名,但中通快遞卻被業界認為是最會賺錢的快遞公司。2019年年報顯示,中通快遞全年實現凈利潤56.71億元,同比增長29%,這一數值大于通達系其他所有企業(包括韻達、圓通、申通、百世、德邦)的凈利潤總和,并且逼近順豐。2019年,順豐的營收高達1122億元,然而順豐的凈利潤卻只有58億元,凈利率僅5%。而2019年中通快遞的營收僅為221億元,凈利率達到了26%。
中通快遞如此亮眼的成績源于其成本控制能力,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有效抓住了運轉中心這一關鍵環節進行精細化管理。
快遞行業研究顯示,在加盟制快遞公司里,快遞的運輸/中轉成本占了整體經營成本的60%左右,這部分都落在運轉中心頭上。而中通快遞是最早意識到這一點的,并最早開始實施運轉中心直營化。
阿里巴巴菜鳥網絡物流專家陳雷告訴風云資本界,中通快遞是國內目前唯一對轉運中心實行100%直營的快遞公司,這對于中通快遞的成本控制有著關鍵的作用。直營管理擁有對轉運中心的控制權,減少了中間層級,使得決策加快,使管控力進一步滲透到末梢,有利于更好的控制成本。
具體來看,中通快遞在干線運輸和轉運操作的效率提升上不斷進行創新。
中通快遞與國內著名的研究機構合作,共同開發自動化分揀設備的關鍵部件,以便以低于進口設備的成本滿足其獨特的業務要求,越來越多的轉運中心配備了可延伸的皮帶輸送機,大大提高了包裹裝載、卸載和分揀效率。
在運輸成本控制方面的優勢主要源于公司自建大運力運輸車隊、集中路線優化和運輸管理等的持續優化。中通快遞不斷提高自有車輛占比,減少了采購成本更高的第三方運輸服務,使得單位運輸成本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在成本不斷優化的情況下,中通快遞單票盈利穩步提升,且為通達系最高。
在國君交運的一份行業報告中提出,快遞行業的壁壘在于其長期不可逾越的成本優勢,而隨著企業規模的逐漸分化,差距也會越來越明顯。而中通快遞成本持續優化,意味著中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危機意識和野心并存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通快遞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期末余額為51億元,可以看出,中通快遞的現金流比較充沛。
排名第一的市場份額,充足的現金流,這樣看來,中通快遞似乎短期內并不需要進行上市融資。
然而暫時的第一并不代表永遠的第一。目前,快遞行業的競爭愈發激烈,各種價格戰、服務戰打得不可開交,各大快遞公司都在使出渾身解數搶占市場份額,中通快遞已經面臨著危機。
陳雷告訴風云資本界,雖然中通快遞目前的市場份額是行業第一,但在快遞行業激烈的廝殺中,這是遠遠不夠的。目前,韻達快遞的市場份額已經與中通快遞的差距越來越小,中通的優勢地位正在逐漸縮小,中通快遞要想保住第一的地位必須繼續拿到更多的市場份額。
根據快遞公司發布的年報顯示,2019年度中通快遞以19.1%的市場份額排在第一,韻達則以15.8%的份額位列第二。
中通快遞回復風云資本界時也表示:“我們未來的目標依然是在維持既定利潤和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加速獲取市場份額。”
而除了保持危機感,中通還有著更大的野心。陳雷說,一直以來,快遞公司對電商平臺的高度依賴造成自我造血能力弱,中通快遞也想擺脫對阿里、對菜鳥網絡的過分依賴,謀求多元化發展,降低經營風險。
除此之外,產能不足也是目前快遞行業面臨的一個問題。陳雷說,例如在“雙十一”、“618”這些節日里,快遞公司的效率遠遠達不到需求。
目前,中通快遞在采取各種措施進行產能擴張,從中通快遞一季度的開支就可看出。中通快遞告訴風云資本界,一季度公司資本開支共計支出超過17億,其中土地及分撥中心建設約50%,車輛占35%+,自動化設備及其他占10%以上。
而另一方面,快遞行業的“價格戰”正在持續升級,這是快遞企業搶奪市場的重要措施,而持續的價格戰則意味著需要大量資本的注入。
對于價格戰以及未來規劃等問題,中通快遞對風云資本界做了回應。中通表示,這幾年價格戰不斷,短期內價格戰是有效的,但快遞是馬拉松,想要長期跑贏市場,在基礎建設及智能化設備方面的投入、優秀的管理團隊、穩定的現金流及健康的加盟商缺一不可,而中通在這些方面的優勢是短期內無法被趕超的。2020年公司的資本開支將不會低于2019年,基礎建設產能投放的仍將是大頭,除此之外,公司的投入將主要圍繞在網點支持、科技數字化升級、跨境及生態圈建設等。
具體來看,未來公司的發展重點將是:“以網點為中心”,加快推進網絡直鏈和扁平的賦能工作;堅定“數智強企”,加快推進各環節智能化和智慧化的建設;創新末端服務場景,加快推進“快遞+”的末端渠道建設;響應“兩進一出”號召,加快推進快遞進村、進廠和出海的落地工作;發揮主業領先優勢,加快推進生態體系的建設和綜合物流的打造。
快遞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我們難以想象。價格戰、產能擴張、數智化......,想要在競爭中奪得更多市場份額,需要多個方面持續發力。在激烈的廝殺中,未來誰能占得優勢,似乎一切都還未可知。
今年5月8日,賴海松在中通十八歲生日當天說:“十八歲的中通,和過去相比,儼然已經是一個龐然大物,但跟未來比,中通還是個孩子,發展才剛剛開始。”中通是否想以赴港上市開啟下一個成長呢?我們拭目以待。(作者 孫穎妮)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