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14日,《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7)年》暨選址工作順利通過專家論證,這標志著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藍圖已初步繪就,下一步就組建人馬、啟動方案,將“藍圖”轉化為“施工圖”。
自2005年我國首次提出建設國家氣候觀象臺的目標,2018年正式將“氣候觀象臺”作為區別于其他站類的一個獨立站類命名,明確氣候觀象臺的存在,現如今,我國已建成有25個國家氣候觀象臺。這些國家氣候觀象臺分布于全國16個氣候觀測關鍵區,重任在肩。
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建成,將是陜西首個國家氣候觀象臺。據悉,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將以柞水國家基準氣候站為中心,以周邊秦嶺生態觀測站網為補充,構建“一站多址、點面結合”的多圈層生態氣候觀測系統。
為何要在秦嶺建立國家氣候觀象臺?與秦嶺區域內原有的氣象觀測體系相比,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不同在哪?怎么建?建成后,它能做什么、得到哪些“從0到1”的實質成果?近日,華商報記者專訪了《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7)年》的編訂者——商洛市生態監測服務中心主任趙世發。
秦嶺,“分界”中國南北氣候的山
“秦嶺是我國南北氣候過渡帶、南北水系的分水嶺,在秦嶺建立國家氣候觀象臺,意義重大。”趙世發說到。
秦嶺,西起昆侖,中經甘肅、陜西,東至河南,綿延1600多公里,雄踞40萬平方公里。巨大巍峨的秦嶺橫亙于我國中部,冬季阻擋寒潮南下,夏季阻擋了潮濕海風進入西北地區。以秦嶺為界,我國南北地區氣候存在顯著差異。
秦嶺還是中央水塔,是我國黃河水系與長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秦嶺南麓是長江流域的嘉陵江、漢江及其支流丹江的河源源頭區與主要集水區。北麓是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南岸支流的源頭區。這些河流將秦嶺南北和關東、關西連接起來,是我國主要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之水。
秦嶺的影響是巨大的,它關乎著珍稀動物大熊貓、朱鹮、金絲猴等的生息繁衍;關乎著南北居民的飲食習慣,吃甜還是吃咸?吃米還是吃面?關乎著我國北部“關天經濟帶”、南部“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和南水北調中線重大工程等。
在地理意義上,抑或國人心目中,秦嶺都是“生命之山”。《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7)年》中提到,為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要、滿足秦嶺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需求、滿足精細化數值預報模式和區域氣候預測模式改進需求、滿足中央水塔水資源利用和動態評估需求,需要獲取秦嶺復雜地形背景的多圈層觀測資料,需要建立秦嶺國家氣候臺。
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上天入地”、與“眾”不同
據了解,秦嶺主體陜西段寶雞、西安、漢中、安康、商洛、渭南現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39個、國家天氣站132個、高空氣象觀測站3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站5個、風廓線雷達1個、區域氣象觀測站1175套。此外,已建成秦嶺剖面觀測系統,形成“一橫三縱”4條相互交叉的秦嶺山脈斷面綜合氣象觀測網。
但這些滿足不了對秦嶺多圈層生態氣候系統的分析研究以及生態氣候服務的需要。“現有的設備都是常規氣象觀測設備,近地層通量觀測、基準輻射觀測、生態系統檢測、高空觀測、地基遙感闊線觀測等擴展觀測任務多處于空白狀態。”趙世發講述。
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建立,便是要彌補現有觀測業務的不足。《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7)年》中指出,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將以柞水國家基準氣候站為中心,以寧陜、鎮安、商周、洛南、長安、灞橋、周至、山陽、商南等國家氣象觀測站、商洛國家天氣雷達站和牛背梁生態站、丹江源生態站、商洛松朵山衛星真實性檢驗場等秦嶺觀測站網為補充,達到“一站多址、點面結合”。
為何要選在已有的觀測站點上呢?趙世發答到“現有站點的歷史觀測資料很有價值的,像柞水國家基準氣候站自1968年啟用后,已連續觀測資料時長為53年。這些數據對研究分析區域的氣候變化很有意義。”。
但已有觀測站點受設備限制,無法實現“空、天、地”一體化監測體系。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的一大重點任務便在此。根據站點監測對象的不同,建立以高分辨衛星遙感為主、無人機、雷達和地面測自動生態觀測站相結合的“空天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站網。“在原有站點的基礎上,增加高標準的觀測儀器。”
它能做的不僅僅是觀測氣候
“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建立有兩大作用,一個是為國際提供全球性的交換資料,包含生態氣候資料和災害性氣候變化資料,第二個是提供以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監測、生態觀測、氣候變化影響評估、生態碳匯價值評估為主的地方服務。”趙世發講到。
與氣象觀測站不同,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定位要面向全球。按照《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建設發展方案(2022-2027)年》,柞水國家基準氣候觀測站將依據WTO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相關技術要求,升級改造現有地面氣候觀測站,并建設輻射基準氣候觀測系統。“升級后的基準氣候、基準輻射觀測將能提供全球性的交換資料。”
常規的氣象站主要觀測氣溫、濕度、氣壓、降水等基礎要素,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觀測的是大的生態系統和氣候。趙世發介紹到,氣候觀象臺的建成,將能實現兩個從0到1的研究,即“秦嶺生態監測服務”和“秦嶺生態碳匯價值研究”。
“通過構建秦嶺生態監測研究網絡,建立秦嶺生態監測數據庫和秦嶺生態觀測服務指標體系,開展秦嶺區域生態環境動態監測、生物多樣性監測、森林水源涵養能力評估、生態產品價值評估等業務和研究,并且開展以溫室氣體和碳中和監測評估為核心的秦嶺生態碳匯價值研究。”
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是一個研究平臺,但數據的分析、成果的轉換,也能服務到公眾日常生活之中。比如說通過監測空氣中負氧離子的濃度,研究一個地域的生態康養指數,看其是否宜居?再如通過建立精細數值預報模式,提高災害性天氣監測與預報能力。
按照規劃進度,2027年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將全面建設完成,在這期間,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將“邊建設邊投用”。2022年10月24日,華商報記者從商洛市生態監測服務中心得知,秦嶺國家氣候觀象臺的基準輻射觀測項目、軌道生態植被觀測項目,目前正在籌劃開展中。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