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晚報網3月11日訊(通訊員 ?陳俊聲 ?童田甜 ?記者 朱鼎兆)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培訓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由此引發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呈現激增態勢。3月11日,在淮安市中院召開的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新聞發布會上就公布了這樣一起案例:淮安某教育培訓機構承諾,繳納3萬元某學院就“包錄取”,實際并未被錄取,法院最終判決教育培訓機構退還消費者28500元費用。
淮安市中院發布消費者權益司法保護案例
2021年2月,黃某與淮安某教育培訓公司簽訂《教育培訓委托協議》一份,約定“黃某委托某教育培訓公司辦理某職業技術學院醫藥學專業的報名及錄取工作,所有費用3萬元。某教育培訓公司確保協助黃某在報考的院校錄取,黃某如按照指導未被相關院校錄取,某教育培訓公司需把前期收取的全部費用退還黃某”。
協議簽訂后,黃某依約向某教育培訓公司支付了3萬元費用,某教育培訓公司向黃某出具《教育學費收款收據》。后黃某未能被某職業技術學院錄取,要求某教育培訓公司退款未果,引發訴訟。
法院經審理認為,雙方簽訂的《教育培訓委托協議》擾亂了公平競爭的高考秩序,該協議為無效合同,某教育培訓公司收取的款項應當返還。但因某教育培訓公司為履行涉案合同曾聘請老師對學生進行培訓,并安排學生在南京的食宿,黃某對此也表示認可。故法院綜合案件情況,酌情認定某教育培訓公司最終返還黃某28500元。
據淮安市中院民一庭副庭長朱月娥介紹,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培訓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由此引發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呈現激增態勢。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簽訂合同前應注意審查教育培訓機構資質,了解培訓機構口碑,必要時可以現場考察教學場地。在簽訂合同時,要認真閱讀合同條款,仔細研讀退費條款,謹慎面對“贈課”條款。簽訂合同后,要妥善保管相關證據,一旦發現培訓機構宣傳與實際不符,未能履行合同義務或存在違法違規現象,要及時投訴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及時規避風險,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教育培訓、健身服務等糾紛多發、頻發,據朱月娥副庭長介紹,自“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教育培訓行業相關糾紛快速增長。清江浦區作為淮安市主城區,教育培訓機構較多,因而引發的糾紛數量較多。清江浦區法院審結的教育培訓合同糾紛占總案件量的比重高達46.8%。受新冠疫情影響,健身房等服務場所的經營遇到困境,涉健身服務場所糾紛明顯增多,消費者退卡、退費的訴求較為突出。一些服務機構甚至在關門、歇業的情況下自行終止服務,且不退還費用,忽視消費者的合理訴求,從而引發訴訟。對此,淮安市中院提醒消費者、經營者及相關部門:謹慎合理消費、強化證據意識、依法誠信經營、暢通維權渠道,做好輿論引導。
校對?蘇云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