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施工中遇到問題,我們得到處找人協調,經常一拖好多天。現在解決問題快得很。”重慶云陽縣鳳鳴現代產業園道路拓寬工程施工現場,工地負責人許正瓊終于長舒了一口氣。去年9月以來,按照重慶市委統一部署,市紀委監委牽頭指導云陽縣聚焦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和扶貧項目招投標問題,啟動“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監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風”試點工作,針對扶貧領域案件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深耕細作,治標治本,推動形成“主體責任、監管責任、監督責任”三個責任貫通協同的監督格局。
改什么——深剖案件 找準病因
財政項目及資金的監管歷來是社會關注的難題。扶貧領域項目資金因為單個體量小、時效要求高、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等特點,更有其特殊性。如何找準切口開展“以案四改”,是云陽縣在試點工作中面臨的首要問題。
在市紀委監委指導、督導下,云陽縣委縣政府統籌主抓,縣紀委監委具體負責,縣發改委、縣扶貧辦、縣財政局等11個部門共同參與,舉全縣之力攻克難題。幾經反復研究,破題思路明確:牢牢把握“案”這個關鍵,深剖細挖,找準病因。
某鎮副鎮長以工作忙為由延遲某村22口山坪塘整治項目驗收,導致該項目延期竣工12個月以上;某縣級部門科長在財政補助資金申報中未按規定審核,致使某企業因重復申報違規獲得補助資金20萬元;某鎮分管領導明知一人持三家公司資質報名招投標違規,仍將三家公司提交會議討論通過……
云陽縣紀委監委全面梳理2016年以來查處的扶貧領域案件,建立“5+437”案件庫。其中,縣紀委監委重點選取5件有較大影響的典型案例深度解剖;11個部門按照行業領域認領其他案件,開展系統分析。最終梳理出項目申報粗糙、非必須招標的微小型項目發包程序不規范、產業項目績效較差、少數領導干部插手干預工程等問題64個。
為何會出現這些問題,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云陽縣在多系統、多行業、多鎮街村社召開扶貧領域“以案說紀、以案說法、以案說德、以案說責”警示教育147場次,充分運用身邊案、新發案、典型案,把問題說清楚,把道理講明白,更把背后的根源找出來。
怎么改——有的放矢 系統整改
鳳鳴現代產業園道路拓寬工程起于馬軒村加油站,在其工地一側,豎著一個公示牌,上面標注了項目名稱、實施單位、監督單位、實施工期等信息。
“實施單位是鳳鳴鎮,所以我們遇到難題找他們管用。”工地負責人這句話的“潛臺詞”是,過去實施單位不是鎮街,遇到難題找鎮街“不管用”。
“我們探索建立‘末端支付責任制’,明確要求‘資金統管、屬事管理、歸口下達,誰主管、誰監督,誰使用、誰負責’。”該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胡文軍說,“有權必有責,厘清了屬地管理和屬事責任,才能進一步壓實街鎮的主體責任和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
“過去,每個項目都要由主管部門主導、實施、驗收,三頭六臂也忙不過來,所以驗收走形式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云陽縣扶貧辦副主任李顯平說,“雖然管理職權下放了,可監管責任也不輕喲,入庫項目實施不了,是要問責的。”
那是否意味著所有責任都甩給了基層鎮街?“實際上這是放權賦能。”鳳鳴鎮黨委書記茍衛東說,“以前施工、驗收都跟我們無關,是看得到管不了;然而實施過程中遇到矛盾糾紛,卻還得鎮街來解決。”
項目實施過程如何監管?云陽縣建立扶貧項目“一網通”平臺,每個項目生成唯一代碼,內含所有信息數據職能部門共享共用。
點開“一網通”平臺,輸入鳳鳴現代產業園道路拓寬工程的身份識別碼“7201940001”,項目是否按期推進、是否增加投資、是否及時驗收等情況一目了然。
“我們通過后臺權限,可以對部門、鎮街和派駐派出機構填報的信息進行比對核查。”該縣紀委常務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劉學東說,紀委監委會對發包方式、實施地點、資金撥付異常等8種情形進行分析預警、違規通報和線索查處,讓“不為亂為”無所遁形。
見成效——作風實了 績效高了
如今,改革成效已經顯現。
“‘以案四改’切實減輕了我們企業的負擔。”云陽泉河公司負責人謝紹云說,“原來每次參加招投標,光是企業資質的審核資料就要幾個人搬,現在不用重復提交了,幾頁紙就搞定了。”更重要的是,關系更清爽了,“這‘一網通’平臺環環相扣,我們遇到難題,鄉鎮要協調;鄉鎮不驗收、不撥款,監管部門和監督部門都要管。”
基層謀劃和實施項目的積極性提高了。茍衛東說: “基層再也不用絞盡腦汁‘套項目’,安安心心把申報的項目做好就夠了。”
據統計,去年9月至今,云陽縣已經實施扶貧項目591個,涉及資金4.56億元,減少中介費用、節約項目投資1315萬元,項目完工率提高26%,資金撥付率提高24%,限額以下工程項目節資率達5%,初步實現“花錢少、質量好、效率高、無腐敗”目標,代表全市接受國家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估,被評為“好”等次。
改革帶來的變化,同樣體現在扶貧資金監管上。
盤龍街道革新村10年前引進的蕓山農業菊花產業基地,從去年開始與村集體經濟實現了掛鉤。“扶貧資金的管理同樣實行‘末端支付責任制’,我們要對資金的使用績效負責。”盤龍街道黨工委書記周道吉介紹,該街道的做法是“公司+村集體+農戶”:把資金一部分投給公司升級設備,一部分用于發展各村菊花種植基地,公司負責各村的種苗發放、技術指導以及產品包收,既讓農戶實現了家門口就業,又壯大了村集體經濟。
“我跟我家那口子,靠菊花種植加入村集體經濟,收獲時節,20來天,領了10000多元錢。”建卡貧困戶楊秀芳笑了,她平時還在基地干活,“在家門口上班,真的是好。”(記者 伊永軍)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