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六穩”、“六保”政策的落地,整體經濟活動將進一步回暖,預計三、四季度GDP有望回到6%~7%的合理增長區間,全年GDP增速將落在2%~3%的區間內。
二季度中國經濟強勁復蘇,強度超出了各界預期。近來一系列亮眼的先行指標數據,印證了中國經濟加速復蘇的趨勢。
雖然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未制定具體的經濟增長目標,但GDP增速依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國家統計局將于下周四(7月16日)發布2020年上半年宏觀經濟數據。多位專家對記者分析,隨著“六保”、“六穩”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二季度GDP增速大概率轉正。當前經濟修復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導致經濟復蘇內生動力疲弱。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成為穩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進入加速兌現期,而堅持總量政策適度和精準滴灌成為下階段貨幣政策主基調。
二季度經濟強勁反彈
2020年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國宏觀經濟經歷了一季度的深度收縮和二季度的修復反彈。當前,在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下,全國生產活動加速恢復,經濟社會復蘇勢頭強勁、向好態勢明顯。
財信研究院副院長伍超明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6月份的高頻數據和制造業PMI表現看,國內經濟環比改善趨勢未變,預計二季度GDP同比增長3%左右,上半年累計約增長-1.6%。
國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的預測則更為樂觀,他認為5月份經濟數據奠定了接下來經濟逐級抬升的態勢,預計二季度GDP增幅為3.4%。
近幾個月來,各類經濟指標陸續出現邊際改善,而且經濟恢復進程有提速的跡象。從先行指標看, 國家統計局6月30日發布的6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9%,較上月上升0.3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位于景氣區間,經濟恢復勢頭進一步鞏固。
從生產端看,各地復工復產速度不斷加快,用電量、運輸生產客運指數、挖掘機指數等指標呈現“V”型反轉。生產修復明顯快于需求,如4月份工業增加值當月增速由負轉正,5月份進一步提高至4.4%。且歷史數據表明,季末生產端趕工意愿較強,工業增加值增速將出現較大幅度提升。
從需求端看,伍超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疫后需求端修復表現為“投資需求快于消費需求,基建需求快于其他需求,高技術投資快于其他制造業投資”的結構性特征。5月份萬億專項債發行,6月份特別國債陸續流入市場,將支撐基建投資繼續提高。政策刺激下汽車等可選消費需求回暖和疫后餐飲消費環比改善是消費降幅收窄的主因,但疫后失業率提高和居民收入下降,對消費尤其是低收入群體的消費意愿形成制約,年內消費雖有回升空間但恢復仍將偏慢。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6月20日發布的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0年中期)指出,預計2020年上半年中國實際GDP增速為-2%左右,主要是受到一季度疫情直接沖擊下供需兩方面出現大幅負增長和二季度需求有待恢復導致經濟反彈幅度有限的拖累;下半年在宏觀政策全面發力和市場主體積極調整的共同作用下,受抑制的消費和投資需求將得到充分釋放,經濟增長將實現強勁反彈,預計下半年實際GDP增速為7%左右。
下半年經濟將進一步回暖
盡管面臨多重風險因素和趨勢性下滑力量疊加的挑戰,中國經濟復蘇的路徑已經逐漸明朗。隨著規模性政策全面發力下需求持續回升、新一輪改革紅利逐步顯現,全年將呈現出逐季復蘇的態勢。
關于下半年經濟走勢,中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王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預計下半年全球疫情仍將處于“大流行”狀態,全球經濟將持續“大衰退”,這將給我國經濟的復蘇增添更多不確定性。就國內而言,隨著“六穩”、“六保”政策的落地,整體經濟活動將進一步回暖,預計三、四季度GDP有望回到6%~7%的合理增長區間,全年GDP增速將落在2%~3%的區間內。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鄭后成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年GDP增速將是“前低后高”,預計2~4季度GDP當季同比正增長,且大概率逐季上行。基建投資將是下半年宏觀經濟的“引擎”。
鄭后成分析,一方面,基建投資是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是拉動疫情之后宏觀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建筑業PMI各項指標均處于較高位置,疊加政府對基建投資在資金上的支持力度,對下半年的基建投資增速持樂觀態度;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有望保持一定增速。隨著LPR報價的下行,房貸利率還將跟隨小幅下行,對商品房銷售形成支撐,進而使得房地產投資保持一定增速。
長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伍戈則認為,經濟迅速的“V”型反彈可能已經結束,未來經濟回升步伐或將轉向溫和。
伍戈表示,“兩會”后政府債券大量發行,諸多微觀信號也表征基建投資正加速發力。房地產銷售經歷前期快速修復后,金融條件仍有利于其溫和回升。但是,國內旅游、住宿等服務消費恢復緩慢,汽車銷售回補的力量也開始減弱。在居民收入、消費意愿等掣肘下,未來消費雖仍有回升空間但恢復速率或將放緩。貨幣信用還將溫和擴張一段時間以對沖外需等壓力。
2020年中國宏觀經濟運行不僅延續了近年來潛在增速持續下滑和總需求不足的局面,而且在國內疫情余波、海外疫情蔓延和全球經濟大衰退的背景下,下半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緊縮效應較為強烈。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當前經濟修復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還是國內有效需求不足,進而導致未來經濟復蘇的內生動力疲弱。此外,中小微企業和中低收入群體面臨的生存和發展困局因疫情影響仍將較長時期存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也是下半年經濟運行的風險之一,對經濟修復的斜率形成一定的阻力。
財政政策進入加速兌現期
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運行和微觀市場主體都造成了一定沖擊,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些政策措施。
今年為企業新增減負預計超過2.5萬億元,發行1萬億元抗疫特別國債,新增1萬億元財政赤字規模,貨幣信貸支持力度加大,這些政策將繼續支持后期經濟恢復。
鄭后成表示,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問題主要是民營制造業企業依舊面臨較大困難。預計下半年宏觀政策還將加大對民營小微企業的“精準滴灌”力度:財政政策方面,針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減稅降費政策還將繼續推出;貨幣政策方面,針對民營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大概率不會缺席,以及大概率穩步下調LPR報價以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
王軍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下半年財政政策將成為穩定經濟發展的主要抓手,財政政策進入加速兌現期。在進一步壓減一般性支出的同時,中央財政支出規模上將保持擴張,結構將進一步得到優化。支出結構上,將建立特殊轉移支付機制,向地方傾斜,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壓力,使資金直達市縣基層,切實保障基層經濟運轉;產業分配方面,財政資金將重點流向新基建、新城鎮化建設和交通、水利重大工程等“兩新一重”領域,以及老舊小區改造,就業民生、社保、教育、外貿紓困和公共衛生等領域。
貨幣政策方面,伴隨經濟指標好轉,貨幣政策風向從一季度強調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已出現微調,邊際收緊跡象顯現,堅持總量政策適度和精準滴灌成為下階段貨幣政策主基調。
王軍表示,與過去十年數輪信用擴張不同,本輪擴張更為強調寬貨幣向寬信用的轉化。寬信用實質是保增長和防風險的有效平衡。預計下半年貨幣政策將在總量相對寬松下,更加注重結構性的精準滴灌,這一方面體現在對企業部門的融資支持,尤其是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另一方面則體現在對政府部門的融資支持,通過資金承接政府抗疫特別國債、專項債等融資需求,為財政政策實施提供資金來源,實現與積極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
伍超明認為,展望下半年,貨幣政策最寬松階段已經過去,預計政策仍將保持靈活性,政策重點將集中在如何拓寬銀行資金直達實體經濟的“溝渠”,打通“血脈”,再貸款再貼現、監管容忍、公司信用類債券融資、產業鏈應收賬款融資等政策將繼續加強力度, 央行、政府、銀行、企業之間協同性將加強,將資金精準“注射”進入實體企業和幫扶重點群體。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