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如果自建物流 還能靠低價殺出重圍嗎?

2020-06-28 10:37:50    來源:科技密探頻道搜狐號    

1982年春天,眷戀西湖的陳云又一次來到杭州。在靈隱寺和云棲竹徑的綿綿春雨中,他開始部署一個秘密行動。

當時的浙江人、潮汕人,經常在出海的漁船上裝上金銀、魚苗,去跟香港人、臺灣人、日本人交換電視機和勞力士,拼得多,賺得多。

被譽為“紅色掌柜”的陳云,對走私中的黃金、銀元外流很生氣,于是決定調動東海艦隊的軍艦出海,打擊沿海地區的走私活動。

在打擊經濟犯罪的鐵拳之下,當時只有16歲的黃光裕帶著“進口”電器,離開潮汕,在北京珠市口東大街上開了個店。他的銷售策略就兩個:

(1)永遠比別人便宜10塊錢,別人賣1000塊我賣990塊;

(2)打廣告別啰嗦,直接說自己比別人便宜多少。

30年后,黃崢直接抄了黃光裕的標準答案,而且青出于藍:把990塊變成了9塊9,把廣告海報變成了洗腦神曲“拼多多,拼多多,拼得多,省得多”。從未盈利的拼多多,市值在短短幾年內就超過500億美元,成了中國第二大電商,順便貢獻了快遞行業最大的增量。

馬云說過,電商的基礎是信息流、現金流和物流。他的杭州老鄉黃崢在坐上第二大電商的寶座后,也開始重視物流。而他的辦法也還是那么直接,再抄一次黃光裕的作業:2億美元買入國美的可轉債,把拼多多對接到國美旗下的安迅物流。

然而,安迅物流只是快遞業里的小公司,目前網絡遠不足以承接拼多多的商品物流需求。而且,快遞行業的價格戰再次開打,義烏的快遞單價跌破1塊錢。

拼多多這時候自建物流,需要付出多大代價?它會不會成為快遞行業的價格屠夫?

01

兩種快遞

作為普通消費者,平時提到的快遞其實就兩類:商務快遞和電商快遞。

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在于以下三點:

(1)商務快遞是消費者付錢,電商快遞是商家付錢。消費者不知道順豐的成本是多少,也沒辦法跟順豐砍價;但商家都知道哪家快遞最便宜,而且發貨越多就會越便宜;

(2)商務快遞寄的主要是非標準化的文件與個人物品,電商快遞寄送的主要是標準化補發商品,價值確定,丟了還可以補發;

(3)商務件往往具有很高的準時性需求,而客戶寄送電商件在時效上容忍度相對高得多。由于商務件在安全性和時效性上的高要求,自然其成本和價格也比電商件高得多。

90年代初期,進出口貿易繁忙,由之產生的大量商務件需求成為當時快遞行業的主要發展動力,還刺激了民營快遞企業的萌生。而2003年淘寶成立后,電商行業飛速崛起,電商件成為了快遞公司的主流業務。做商務件和做電商件的公司發生了分化。

雖然電商快遞整體看似風風火火、蒸蒸日上,不過快遞公司在電商行業中扮演的主要是面向商家的角色,是商品的搬運工,議價能力有限,生存環境其實并不樂觀。

02

規模求生

回顧過去20年,快遞行業龍頭幾經更迭。2014年之前,申通抓住了進出口貿易的生意,一直是民營快遞行業的老大哥。2015年,深度綁定淘寶的圓通,憑借電商崛起的快車,取代申通登頂行業巔峰。2016-18年,則是中通三連冠,與此同時韻達從通達系小弟追至榜眼,百世超越了申通。

龍頭幾經變換,快遞公司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不過他們卻在阿里的懷抱里團聚了。在阿里眼中,勤勞搬運的快遞公司們都是爸爸最疼的乖寶寶。

除了享受阿里電商帶來的、增速仍十分可觀的大量訂單外,四通一達除了韻達都收到過阿里的“大紅包”,接受過阿里的投資,打得不可開交的快遞公司們其實擁有共同的金主爸爸。

不光出錢,阿里還出力。專門成立了菜鳥平臺來協調、調度各家快遞公司的產能。菜鳥成立的初衷是成為一個物流協作平臺,為快遞公司門提供先進的管理技術并通過布局倉儲、落地配等服務幫助各家快遞公司提升物流效率、優化客戶體驗。

但是隨著對菜鳥依賴程度的提高,快遞公司們的服務也越來越標準化、統一化了,電商快遞公司們各自的特點漸漸消失了,越來越像阿里圈養的一群勤勞“小蜜蜂”。

最令快遞公司們頭疼的是,商家在選擇配送快遞時可以通過電商平臺知道各家快遞公司的報價的,而由于配送成本往往是由原本利潤就比較微薄的商家一端來承擔,價格的敏感度很高。這種情況下,各家快遞公司就失去了提價的能力。

快遞企業選擇的競爭模式是低價領先戰,而價格取決于成本。

快遞行業的規模成本效應非常明顯,業務量越大,快遞公司運輸、倉儲、人工等資產的利用率越高,快遞的單件成本越低。

換言之,各家快遞公司只能通過不斷地擴張獲得規模效應,來不斷地壓低成本,重而實現更有競爭力的價格來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而提升的市場份額進一步給快遞公司帶來規模效應,如此形成良性循環。

不斷地做大規模來壓低單票成本獲得價格上的競爭力,成了電商快遞的唯一活路。

03

無限戰爭

這種經營模式和競爭格局,對后來加入戰團的電商快遞公司來說,幾乎是一個噩夢。

一方面,新手企業規模較小,成本遠高行業龍頭,壓低價格時不具備競爭力,想要生存下去只能硬著頭皮定低價、賠本經營,因此要做好面對長期巨額虧損的資本和心理準備。

另一方面,行業元老們長年在行業深耕20年,都已具備了相當大的規模,行業龍頭通達系占有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已經可以做到把成本控制得相當低。而且,龍頭企業們的市場份額仍在加速以超過市場平均速度的水平加速提升,成本優勢的護城河依然水流湍急、又寬又深,而且仍在不斷漫延。

以快遞行業的后來者百世匯通為例。2007年才創立的百世,為提升市場份額、增大規模,不惜賠本經營,單票收入低得無法覆蓋自己的成本,甚至比三通一達的成本還低,一直在用燒錢的手段期望換市場份額,2016年至2018年總共虧了17億。一直到上市后,迫于盈利壓力才把單價提高到略微高于成本的水平。

百世在持續虧損中能活下來,全靠背后有阿里這個超壕的金主爸爸撐腰:上市前百世匯通的八次融資阿里參與了六次,最終,阿里總共持有了百世匯通約30%的股權。

因此,在此行業背景下,對拼多多來說,如果想要入局物流,更好的選擇恐怕并不是自己親筆操刀,而是結合自身定位和實際情況,考慮一下入股已有的除阿里系、順豐以外的快遞公司,如宅急送、天天快遞、中鐵物流等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

04

研報推薦

華創證券的《復盤通達系快遞》、《破局者“阿里”?能否求得最優解?》、《“價格戰的邊界”與“通達系”的空間》復盤了電商快遞行業發展歷程和龍頭的更迭史,指出通達系本身構筑了一定程度的成本優勢護城河,從百世匯通發展經驗來看,后來者的低價策略效果減弱、不再穩妥。未來電商快遞行業的競爭力將主要來自于區域性價格策略,護城河是低成本。

安信證券《菜鳥的物流江湖》:回顧了菜鳥近七年的發展歷程,在菜鳥眾多的工作和業務中理清思路,剖析了菜鳥的五大核心網絡服務,解答了菜鳥究竟是一家什么公司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安信證券《極兔、眾郵,快遞業新兵對行業影響幾何?》回顧了近期極兔快遞試水中國市場的情況,認為它在短期內對行業格局影響不大。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