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看:制度如何訓練出職業皇帝

2023-05-05 15:16:19    來源:北京日報    

《帝制與盛世:漢唐明的時代公元1500年之前》李曉鵬 著 天地出版社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首輔李東陽被派遣到山東曲阜祭孔,一路他做了不少調查,比如發現田地里夏天種的麥子已經枯死,而秋天該種的麥苗也沒有種上。河道兩側纖夫沒有完整的衣服穿,下地干活的農民面黃肌瘦,民間盜匪猖獗,尤其是青州地區治安問題尤其嚴重。從南方而來的流民說,江南、浙東都是逃難的流民,納稅人減少,軍隊兵員空虛,倉庫里糧食儲備甚至不夠十天。如此這般,李東陽在給明孝宗朱祐樘的奏章說道:“恐怕會有難以預測的事發生。”


(資料圖)

朱祐樘在讀過奏章后大為震驚,他想起了一件事:之前他想任命劉大夏為兵部尚書,而他多次推托。直到朱祐樘下了死命令,年近七十的劉大夏才勉強接受。朱祐樘問劉大夏:“為什么朕多次任用而你當兵部尚書,你都以病推托?”劉大夏說:“臣老了,而且有病。天下已經到了民窮財盡的地步了,萬一出亂子,兵部就要負起責任。而我估量自己沒這個能力解決問題,所以推辭不受。”

這次朱祐樘在讀過李東陽的奏章后,又想起了劉大夏,連忙召見想問個清楚。朱祐樘提到自太祖開國以來,征斂有常,為什么還會有今天的狀況?劉大夏說道:“問題就在于沒有做到征斂有常。比如廣西每年取木材,廣東每年取香藥,這都是數以萬計的銀子,這只是小事,其他的各種征斂可想而知。”朱祐樘又問了軍隊的情況,劉大夏說軍隊和百姓一樣窮。駐扎軍隊雖然每年有口糧,出征有補貼,但一大半都被將領們克扣了。朱祐樘想到,既然國也不富民也不富,銀子都去哪了呢?

朱祐樘想到了這里,嘆息自己雖然當了這么久的皇帝,卻不知道天下軍民窮困,于是下詔嚴禁無常的征斂,但根據之后的情況看,政令只管了一時,之后又恢復了原樣。

被《明史》稱為與漢文帝、宋仁宗齊名的明孝宗朱祐樘,確實有著儒家優秀君主的言行,但是在他治理下的國家更好了嗎?事實或許并非我們想的那樣。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李曉鵬,以經濟學思維與數據分析方法,探究歷史上王朝政治的治國效用。以《帝制與盛世:漢唐明的時代公元1500年之前》一書,講述漢唐明這三個大一統王朝的經濟、軍事、民生狀況,尤其是作者并非從傳統的儒家道德的層面來評價王朝政治,而是從經濟學的角度闡述王朝盛世背后,民間的真實情況,再對帝王傳統的評價和執政得失做出分析判斷。全書始終貫穿一個問題——儒家思想中理想的君主是否能治理好天下?

作者認為在《明史》中的仁主代表明孝宗朱祐樘,在書中的記載背后還有著另一層看法。朱祐樘是一個按照帝國儲君培養制度訓練出來的皇帝,他5歲被立為太子,17歲登基,接受了12年的儲君教育。沒有挫折順風順水的太子之路讓朱祐樘的人生觀更為理想化,在他的心目中,完美的世界就是儒家思想描繪的世界,只要是圣君賢臣當政那就能治理好一切。

朱祐樘一上臺就效法父親,革除上一代遺留的弊病。首先他先把父親重用的那幫國師、法王、和尚都給趕走了,然后把宦官梁芳下獄,流放奸臣李孜省,罷黜了靠投機逢迎上位的首輔萬安,前后驅逐了一千多個名聲不好的官僚。

在這之后,朱祐樘起用了一批公認品德高尚的儒家官員。皇帝特別勤政,除了堅持天天上早朝之外,還增加了午朝,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利用早朝與午朝之余的時間討論治國方針,他對政事親力親為從不讓太監代勞,不修宮室,不近女色,聽取臣下建議不獨斷專行,也從不廷杖大臣。朱祐樘一輩子努力做一個儒家理想君主的模樣。但正如前文所述,這樣一個君主并沒有帶來百姓生活的提升,反而讓百姓生活困苦,貪官污吏橫行。而當朱祐樘明白這些時,已經到他生命的最后時刻了。

作者在書中無情揭露這種儒家治國理念中的虛偽之處,朱祐樘是個勤政的皇帝,那些大臣們經常和皇帝在朝堂上討論國家大事,大臣們暢所欲言,皇帝從諫如流,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美好。但散會后,決策布置下去了,下面很快就返回了報告,無非是皇上的決策很棒,革除了弊病,民心大悅,形勢一片大好。而實際上,下面幾乎什么也不做,只會寫漂亮報告應付上面,該強占民田的強占民田,該收錢干預司法的繼續收錢。

儒家的治國理想很美好,但看重的是人性中善的一面,認為君主以身作則,官僚們上行下效人人向善,天下就美好了。但忽略了人性中惡的一面,而且只要有一點惡就能激發起無窮的惡。作者并沒有否認儒家思想中善的重要性,并認為按照那套邏輯確實是有向善的影響力能被激發出來。他主要認為,忽略了惡的影響力,讓善沒有應對惡的措施,善并不能保護自己不被污染,這是人性的弱點,更是儒家理想的盲點。

皇帝通過戰爭獲得權力,而依靠儒家學者治理國家,這讓儒家學者們在文化教育和信息傳遞中占據了優勢,儒者官僚在利益的驅使下形成文官集團,并且通過以上兩種權力的壟斷對皇帝和政權形成控制。那些創業之主往往能看透這些,不受文人集團的控制,反之那些長在深宮里的皇帝,被教育的對仁義道德的感化力深信不疑,緊緊地依靠文人集團,那些被放大的善與被忽略的惡,讓皇帝都無法理解。皇帝完全想不到,自己身邊那些學識淵博、以天下為己任的賢臣們,會為了個人私利和小集團的利益無視法律。雖然后世對明孝宗的個人評價很高,但這評價是出于儒家的價值立場。如果看漢文帝之后的吳楚七國之亂、宋仁宗之后的王安石變法以及明孝宗之后的變法,就知道在儒家標準之外,社會究竟是怎樣的。

這本書不以傳統儒家的價值觀來評價得失,而是以社會實際情況來分析當時的社會狀況,清晰展現了盛世開創的制度基礎、士大夫的著史心理,以及君臣在治理上的博弈。

(原標題:制度如何訓練出職業皇帝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洪宇

流程編輯:U030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