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網訊 4月22日是第54個世界地球日,今年的宣傳主題是“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規劃資源領域,如何助力廣州實現“雙碳”目標?記者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該局開展了《廣州市國土空間領域碳達峰、碳中和路徑與規劃策略》(以下簡稱《雙碳策略》)研究工作,著力構建引導城鄉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空間規劃路徑。
統籌山水林田湖海系統保護修復
(資料圖片)
提升固碳增匯能力
作為地區發展的空間指南,國土空間規劃與用途管制通過空間格局、要素配置等直接或間接影響碳源、碳匯的規模和強度,發揮國土空間領域資源統籌與配置對經濟社會運行的引導與支撐作用。
《雙碳策略》落實《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促進綠色低碳導向的城市空間優化”“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等要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以國家、省、市碳達峰、碳中和整體工作目標與框架為基礎,開展國土空間碳排、碳匯空間特征與減排潛力評估,借鑒全球綠色低碳城市空間策略與路徑,在劃定三區三線、框定三類空間促進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城鄉空間格局的基礎上,提出生態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的碳達峰規劃策略,推動國土空間領域雙碳行動落地以支撐廣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運用生態系統碳計量方法和手段,定量評估廣州林業、濕地、海洋等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生態農業空間是城市生態固碳的主要載體。廣州山水林田湖海資源豐富多樣,基于全國土地第三次調查與林業資源調查,結合各類生態系統固匯能力,測算廣州市生態碳匯總量,識別空間分布特征,支撐生態農業空間固碳增匯能力提升。
構建城鄉一體化碳匯體系,明確生態碳匯保護重點地區。結合城鄉公園體系建設布局,構建以森林生態系統為核心、城市公園綠地系統為節點、生態綠廊為紐帶的多層次、開放型城鄉一體化的碳匯系統,有效保護市域自然地貌、植被、公園綠地、農田、水系、濕地等碳匯功能區域。
結合山水林田湖海系統保護修復,增強森林、濕地、海洋生態系統固碳能力。依托重要生態系統修復治理,分片實施林地生態修復,積極推進造林綠化和森林質量精準提升。推進紅樹林濕地保護修復,擴大濱海紅樹林面積,提升紅樹林濕地碳匯能力。
引導緊湊集約的空間格局
促進提效減排
城鎮空間方面,開展市民低碳綠色生活問卷跟蹤調查,從家庭建筑用能、家庭交通出行、住宅所處建設環境等方面分析近十年居民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的特征變化。調研樣本顯示居民夏季平均用電量約冬季的2倍,通過城市可持續降溫措施將可有效降低建筑夏季能耗。出行方面,過半家庭以汽油車出行為主,電動化程度有待提升,到公交地鐵可接受的最長步行時間為5~10分鐘。
《雙碳策略》還開展全市國土空間碳排放測算,強化空間與用地載體對碳達峰、碳減排的引導支撐作用。基于用地、建筑、交通大數據,開展城鎮空間建設用地電耗碳排放、城市內部交通碳排放模擬評估,挖掘碳排放時空特征和減碳潛力,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公交導向的集約緊湊型發展模式,引領城市生活、生產各方面提質增效、減碳脫碳。
引導城市組團緊湊布局,促進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結合城鄉空間優化,引導人口合理布局,按照市域各片區人口特征和功能定位,統籌考慮地區人口職住需求,結合新區建設、城市更新等,推進居住用地圍繞就業中心布局,就業中心向軌道站點匯聚,不斷促進就業中心、居住中心的高度耦合和高效開發,降低居民通勤距離、時間,減少碳排放。
推動工業產業區塊節能減排增效。促進綠色產業集聚發展,保障低碳、零碳工業園區及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加快推動工業產業區塊的區域節能評估工作,優先推動城鎮開發邊界外高耗能企業節能改造,推廣集中供熱、共同治污、能源資源梯級利用、廢物循環利用和污染物集中處置等節能技術應用。
強化城市公共中心用地用能管控。提升公共中心商廈、商場、公共機構的節能準入、新建綠色建筑占比等要求,適度提升公共中心開發強度與用地混合,創造條件推廣區域集中供冷等綜合能源系統,推動近零碳商務區試點示范。
建設軌道都市、混合街區,支撐市民綠色出行。應對廣州大規模、高密度的人口流動,以TOD開發模式大力推進軌道站點周邊地區的一體化綜合建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構建由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深度融合的公交系統,完善公交站點布局。塑造混合街區,促進土地混合利用和空間復合利用,以日常生活步行可達范圍為尺度構建生活圈,提高設施布局的均衡性,以強吸引力、高便捷度的街區空間環境鼓勵市民綠色出行。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表示,未來廣州市將繼續發揮國土空間規劃資源統籌與配置對經濟社會運行的引領作用,持續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穩妥推進,為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