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熱文:提高主觀福祉,廣州居民區綠地配置或將優化

2022-07-13 21:26:54    來源:大洋網    

大洋網訊 綠地不但能夠為人類提供主觀福祉,也能提供多種有利于環境和人類的生態服務。近年來,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研究領域。下一步,華南國家植物園將以廣州居民區為例,探討如何合理配置綠地以優化其生態服務功能。

綠地能為人類提供主觀福祉


(資料圖片)

對于都市人而言,綠地不但能夠提供多種生態服務、有效改善生態環境,還能提升城市居住舒適度,有益于人類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有很多國外學者通過測血壓、唾液(里面有表征壓力的成分)、心跳、皮膚電導率等數據,發現綠地的益處。

市民在華南國家植物園遛娃。

202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劉紅曉博士在任海研究員指導下,收集了居民綠地暴露指標、自然聯結度指標、心理健康指標,通過研究發現自然聯結度在提高主觀福祉方面的貢獻超過了自然暴露,而自然暴露對緩解抑郁的貢獻大于自然聯結度。這項與都市人群息息相關的研究,揭示了自然暴露與自然聯結度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得到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劉紅曉博士告訴記者,還有一些研究發現,通過自然暴露可以減少屏幕時間和成癮的癥狀,如戒掉游戲,手機成癮等。

關于綠地的益處,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助理研究員焦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綠地不但能夠為人類提供主觀福祉,也能提供多種有利于環境和人類的生態服務,例如固碳釋氧,減少空氣污染和城市內澇,降溫、降噪,提升生物多樣性以及美化環境等。

城市綠地七大益處逐個數:

1、固碳釋氧。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緩解溫室效應,并相應釋放出人類生存必需的氧氣。

2、凈化大氣。某些植物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臭氧等,還可以通過葉片表面的絨毛等結構來“抓取”固定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如PM2.5, PM10),從而減少霧霾天氣的出現。

3、減少內澇。綠地具有減少地表徑流,以及滯洪和蓄洪的能力,是城市海綿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減少城市內澇的發生。

4、調節微氣候。綠地能夠通過遮陰和蒸騰,對一定范圍內的環境進行明顯的降溫增濕等微氣候調節,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降低居民健康熱風險,有效提升城市的居住舒適度。

研究發現,顏色較暗的區域(綠地及其周邊)溫度較低,而中間建筑集中分布的區域溫度則明顯相對較高。(受訪對象供圖)

5、提升動物多樣性。綠地既可以為動物提供棲息之所,也可以作為動物遷移的“踏腳石”。例如廣東每年冬季有大批候鳥遷徙過來,其中還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鳥類,候鳥南遷之路漫漫,非一朝一夕可達,旅途上的各種類型的綠地就為它們提供了暫時休息的“歇腳之處”。

6、降低噪音。現在噪聲已經成為城市中的一個主要污染,而綠地能夠對噪聲產生有效的衰減作用,日常生活中很明顯就能感覺到,從交通噪聲污染嚴重的道路進入綠地公園之后,噪聲強度就有了大幅度的下降,似乎整個世界都安靜了下來。

7、此外,綠地還具有美化環境,休憩娛樂等功能,花草樹木能夠給人帶來美學上的享受,使人心情愉悅、放松,也能促進人們在公園等綠地環境進行鍛煉、野餐、家庭聚會等有益的活動。

市民在華南國家植物園跑步。

下一步:將探討廣州區民區合理配置綠地課題

創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是人類的共同目標,而相關課題的研究成果離不開科研人員的堅持和堅守。

“我們有些研究內容是‘靠天吃飯’的,比方說每次下雨的時候,研究地表徑流的同事就會立馬拿工具外出采集樣本。”焦敏說,還有些需要人為持續且高頻監測的工作,需要研究人員長時間蹲守在儀器旁邊。“當三伏天白天特別曬的時候,我們會打個太陽傘蹲守在儀器旁邊,一待就是一整天,后來再出去做實驗就笑稱是出去當“蘑菇”。如果遇上需要連夜測量的情況,我們也會帶上折疊小馬扎坐著,互相拍蚊子。”

雖然綠地具有多種有益于環境和人類健康的生態服務功能,但綠地本身面臨著覆蓋面積減少、種類單一等極大的威脅,相應也極其顯著地損害了綠地生態服務的供給能力。比方說,目前全球各個城市都在快速發展,一方面大量綠地都被道路、建筑等不透水替換,綠地覆蓋面積大幅減少,此外也存在綠地植物種類多樣性大幅降低的問題。

因此,無論是站在人文生態的角度、美化城市環境的角度,還是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角度,綠地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可小覷的一環。“我們下一步的工作計劃,是以廣州居民區為例,探討如何合理配置綠地以優化其生態服務功能。”焦敏說,“我們需要愛護綠地,與綠地和諧共處,這樣才能實現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維宣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