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改委等13個部門公布《關于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亮出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硬舉措,按下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快進鍵”,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能。
中央再次明確表態大力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
記者:《意見》有哪些亮點?
歐陽日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化期間,我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促進數字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政策,《意見》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本次《意見》有以下特點和亮點。
一是系列政策的延續和組合式創新。二是強調數字技術應用和數據驅動的作用。發揮數字技術在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通過數據流引領、打造產業數據中臺、激發數據要素流通新活力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深入推進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三是培育新個體和微經濟,開辟就業新空間。《意見》創新性地提出了鼓勵發展新個體經濟、大力發展微經濟,明確支持微商電商、網絡直播、兼職就業、副業創業,探索多點執業,培育新的就業形態。四是建立多方參與、資源共享、價值共創、協同共治的數字化新生態。《意見》把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業態新模式作為經濟轉型和促進改革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打造健康消費新生態,支持傳統龍頭企業、互聯網企業打造平臺生態,發展產業服務化新生態,建立政府—金融機構—平臺—中小微企業聯動機制,著力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產業園和產業集群,培育共享生活、共享生產、生產資料共享和數據共享的共享經濟發展生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溫曉君:一是積極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激活消費新市場。新冠肺炎疫情給人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帶來巨大不便和影響,但同時卻成就了在線教育、遠程醫療、遠程辦公等互聯網應用規模最大、范圍最廣、參與人數最多的一次應用體驗。疫情沖擊倒逼互聯網技術、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加速成熟,用戶習慣向線上大規模遷移、付費意識覺醒,社會運轉方式和群體行為模式發生深刻改變,激發了互聯網應用創新的“蝶變”效應。
二是培育發展共享經濟新業態,創造生產要素供給新方式。在國內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大背景下,過去以規模增速為標準、以低成本要素投入為驅動、以貿易出口為導向的發展方式已難以適應和支撐產業發展,倒逼產業必須向質量效益求突破。從驅動要素看,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要素已從勞動力、土地、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向以數據、信息和知識為代表的新型生產要素形態演進。新型生產要素具有無限供給、迭代快速、復用價值高的特點,帶來極高的邊際價值,延展出新的生產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成為推動產業價值鏈高端躍升、行業和技術結構轉型升級的新的驅動力量。從發展方式看,近年來我國工業經濟規模基本面數據高速增長態勢普遍弱化,通過提升產能拓展市場的發展模式已到天花板,企業自身加強精益生產、加強成本管控、提升產品服務質量的同時,發展共享經濟打造共享生產新動力、探索生產資料共享新模式、拓展共享生活新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高太山:我國高度重視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正全力推動數字化轉型,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這一進程。受疫情沖擊,國內經濟面臨較大運行壓力,《意見》的發布恰逢其時,從中央層面再次明確表態大力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釋放了積極的信號,有利于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亮點一:《意見》圍繞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推進產業數字化轉型、發展新個體經濟、培育共享經濟新業態四個方面進行了全面部署,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明確提出實施新業態培育行動和成長計劃,既是對各類新業態新模式的梳理,也是對新業態新模式的肯定,對提振市場主體信心、引導各行業健康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亮點二:《意見》提出以支持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作為促進改革的突破口,從問題出發深化改革,加強制度供給。再次明確了包容審慎的治理理念,探索觸發式監管機制,實際上是一種底線思維。
亮點三:《意見》十分重視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多次提到普惠性的平臺服務,鼓勵減免中小微企業平臺服務費,是保市場主體的重要舉措,對引導線上線下公平競爭也起到促進作用。此外,《意見》對現階段各領域存在的問題把握精準,提出的發展方向與改革舉措很“接地氣”。
產業數字化將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
記者:新出臺的舉措重點支持15種新業態新模式。在您看來,數字經濟新一輪發力面臨哪些重要機遇?
溫曉君:第一,“新基建”。新舉措再次提到加快推進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對數字經濟發力提振作用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產業賦能。“新基建”以產業作為賦能對象,依托算力、數據和通信網絡的技術升級不斷催生“互聯網+”“AI+”“區塊鏈+”等眾多新業態、新模式、新應用場景,為后疫情時代內需市場拉動、產業新興增長點培育和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提供有力支撐。二是民生提“智”。“新基建”全面融入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出行等民生各領域,滿足大眾個性化信息消費需求的同時,提供更為便捷、高效、智能的民生服務。三是治理增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基建”設施融合應用將極大增強政府在城市管理、社會運行監管、精準施策等方面的服務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以信息流為核心的人才流、技術流、資金流、物資流等要素高效流轉,加速治理體系現代化進程。
第二,“互聯網+”2.0版。“剛需”催化在線教育模式進一步成熟普及,互聯網在線教育產品和應用場景加速演進創新,成為“停課不停學”的重要支撐;互聯網醫療成為疫情防控“第二戰場”,實體醫院的醫療資源線上服務模式、醫聯體共同線上融合服務模式、集聚醫生資源的平臺服務模式共同助力緩解實體醫院壓力;遠程辦公與云視頻應用乘勢崛起成為常態化工作模式。
第三,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2019年《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印發,鼓勵浙江省、河北省(雄安新區)、福建省、廣東省、重慶市、四川省六地區尊重各自經濟基礎迥異、社會管理矛盾不同、民族文化傳統的客觀差異,為實現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探索出新路徑、新方法、新舉措。“試驗區”具有較強的自主性和創新性,且針對“數字經濟”這一宏大命題,政策探索大有可為。2020年,各區域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方案將逐漸成熟,結合不同的要素稟賦,秉持先行先試的難得機遇,在部分領域率先探索出數字經濟創新實踐,形成可供全國學習的可復制、可落地的成功經驗,切實指導和推進數字經濟與本地經濟的融合,發揮數字經濟效能。
高太山:從產業升級和發展潛力的角度看,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數字經濟將呈現出數字產業化穩步成長,產業數字化快速崛起的發展格局。產業數字化將帶來更多的市場機遇,也將成為市場競爭焦點。
一是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尤其是面向制造環節的數字化轉型,幫助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實現“上云用數賦智”,涉及到硬件研發、軟件設計、算法攻關等全方位服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二是培育產業平臺化發展生態,要求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方面形成具有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產業鏈和生態環境,提高普惠化平臺服務能力。
三是探索線上服務新模式,激活消費需求。尤其是醫療、教育、養老等難點、痛點領域,傳統的線下市場存在大量未能滿足的需求,市場潛力巨大。如何利用新的服務模式,通過“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智慧養老等方式,激活消費需求,將帶來重要發展機遇。
歐陽日輝:圍繞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基建”、新消費和新服務是下一輪數字經濟發展的主要發力點。市場發展重要機遇表現在:一是“新基建”為市場創造巨大商機,包括圍繞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的基礎設施,智慧城市、政企數字供應鏈、應急管理等數字化治理的應用標準和規范的研制。二是新消費為數字生活新方式塑造新場景進一步釋放商機,包括電子商務、數字貿易、直播電商、無人配送、共享出行、餐飲外賣、團購、在線購藥、共享住宿、文化旅游、“宅經濟”、農村消費等業態,為線上生活、下沉市場和城市生活提供數字化、智能化和品質化的商品和服務。三是新服務推動形成高質量的服務供給新體系孕育商機,包括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康養服務、數字金融等新型生活性服務,智能工廠、信息融通平臺、工業互聯網平臺、數字供應鏈、外包和分包服務、軟件服務、數據交易服務、“共享用工”服務平臺、生產工具共享平臺等新型生產性服務,“上云用數賦智”服務、電子政務、數字治理和服務等數字化的新型智能公共服務。
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特殊優勢
記者:上半年以一系列新業態新模式為代表的數字經濟逆勢發展,展現了中國經濟的強大活力和韌性。我國發展數字經濟有哪些突出優勢?
高太山: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得益于以下諸多得天獨厚的特殊優勢。
一、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我國有14億人口,區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偏遠落后地區、農村地區還有大量的需求未能滿足。受疫情沖擊,國內進出口貿易受阻,更應充分利用和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
二、網民優勢。目前中國網民規模達9.0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64.5%。大規模的網民市場,積累了豐富海量的數據,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經濟創新提供了豐富的應用場景。
三、后發優勢。總體上看,我國工業化基礎相對薄弱,轉型升級壓力持續加大,發展新業態、新模式的需求強烈,有利于加快培育經濟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四、政策優勢。過去幾年來,我國政府對數字經濟推行鼓勵創新、包容審慎監管,為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歐陽日輝: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優勢表現在:一是經過疫情對全國數字化的測試和居民線上消費習慣的培育,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夯實了市場基礎,我國發展數字經濟的市場優勢進一步凸顯。二是政府、企業、居民對發展數字經濟的認識進一步得到統一,中央政府大力培育數字經濟新業態、深入推進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力度不斷加大,比如,促進消費擴容提質、推進“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2020)、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等,發展數字經濟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三是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等基礎設施體系的完善,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支撐數字經濟發展的技術優勢顯現。四是疫情防控中數字經濟增強了我國經濟韌性,在經濟復蘇、消費升級、產業數字化、新服務崛起之中,數字經濟長期發展向好趨勢特別明顯。
溫曉君:一是在技術層面,信息技術持續迭代為數字經濟增長增添新活力。我國在5G、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物聯網、區塊鏈、大數據、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混合現實、超高清等優勢信息技術領域持續形成突破,并從單點創新向交叉創新轉變,促進構造多技術群相互支撐、齊頭并進的鏈式創新,并加快促進產業化應用,為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提供了支撐。
二是在數據資源整合方面,持續推進的公共數據資源安全共享開放正不斷激發數據要素流通新活力。依托國家數據共享和開放平臺體系,人口、交通、通信、衛生健康等公共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提質提速,推動構建數據要素有序流通、高效利用的新機制新環境。結合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建設,政府社會協同共治機制逐步完善,政企數字供應鏈加速構建,以數據流引領帶動物資流、技術流、人才流、資金流的格局加速形成。
建議全面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
記者:在數字時代,數字產業和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為了主導產業的核心增長點。對促進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歐陽日輝:我國發展數字經濟具有顯著的優勢,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市場需求旺盛、基礎設施和新技術的支撐、互聯網平臺基礎厚實。在抗擊疫情中出現的新業態新模式將逐步打造成熟的商業模式,不斷適應、引領、創造新需求,成長潛力巨大。
第一,以數據隱私保護和安全為重點,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應該圍繞是否有利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是否有利于傳統企業數字化轉型、是否有利于全體人民共享數字經濟發展紅利,確定范圍、布局和建設。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包括硬基礎設施、軟基礎設施和基礎信息設施,加快“新基建”為數字經濟搭建一個更好的硬件基礎條件,進一步推動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廢改立工作,加快軟基礎設施建設,高度重視電子合同、電子發票、電子印章、電子簽名、電子認證等數字應用的基礎信息設施建設。
第二,堅持包容審慎監管新業態新模式,靈活把握監管與創新的平衡,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新業態新模式與原有的監管體制和監管方式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應該采取彈性的柔性監管、容缺的包容監管、動態的審慎監管、科學的數字監管,對待發展中的新業態新模式。監管層深入研究現行監管體制和監管模式與新業態新模式發展的深層次矛盾,要有點“闖”和“冒”的精神,從技術和制度兩個層面改善監管,給市場提供更大發展空間和創新想象空間。
第三,均衡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城鄉共享數字紅利。補齊疫情中暴露出來的基層數字政府建設的短板,防止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新的城鄉數字鴻溝,以遠程醫療、在線教育、電子商務、零接觸金融、直播經濟等非接觸經濟的新業態為抓手,助力鄉村振興和數字鄉村建設,實現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第四,建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用戶、媒體協同聯動的創新體系,政府有效釋放改革活力,“政產金學研用媒社”八方形成合力,建立平等協商的新型伙伴關系,拿出硬招、實招、新招,培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四眾”創新模式,為數字經濟發展賦能賦智。
第五,新業態新模式要充分研究和重視數字經濟的商業邏輯。數字經濟4.0時代,更加重視商業模式中的成本與收益,平臺以前靠燒錢發展的模式難以為繼,疫情中成長起來的新業態新模式歸根結底需要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溫曉君:一是有的放矢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差異化。各地方切實從本地經濟發展的規模、特色、趨勢、難點出發,利用數字經濟的新要素、新思維、新做法破解難題,培育新增長點。各地區應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選擇地分步驟實施數字化轉型,聚焦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痛點,在一定區域、一定行業、一定領域中做出創新性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數字經濟發展格局。
二是供需兩端發力,挖掘數字經濟價值潛能。應充分挖掘不同年齡、收入人群和城市區域的消費特征,提振消費型數字經濟規模和質量,撬動新消費潛力。
高太山:數字經濟遵循不同于傳統產業的發展規律,數字化轉型需要配套的數字經濟營商環境予以保障。建議全面優化數字經濟營商環境。
一是加快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積極部署5G網絡等先進信息基礎設施,推進網絡提速降費,著重降低中小企業用網成本,打造多層次、立體式智慧物流網絡,幫助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二是拓寬數字經濟市場準入門檻。全面梳理數字經濟許可事項,盡快清理不合理、不必要準入事項,實行“一業一證”改革。優化數字經濟領域行政審批流程,降低企業制度性成本。堅持分級分類監管,探索建立觸發式監管機制。
三是建立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完善網絡平臺治理,嚴格限制平臺濫用市場地位的行為。強化對惡意軟件的監管,加強數字知識產權保護,積極探索數字經濟稅收制度,建立線上線下公平監管制度。打擊網絡假冒偽劣、網絡欺詐等犯罪行為。
四是加強網絡安全與用戶權益保護。強化網絡系統和數據安全,推動網絡安全技術創新。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平衡好保護與合理應用的關系。注重用戶合法權益保護。
五是提升政府監管與服務能力。數字經濟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和發展路徑與傳統業務所有不同,需要重塑監管體系,建立面向數字經濟的監管體制,打破按區域、按行業治理的慣性思維。深化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激發數據要素流通新活力,全面提高政府在線服務能力。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