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定存變形 中小銀行攬儲壓力凸顯

2020-06-04 09:08:57    來源:北京商報    

在加大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政策號召下,銀行信貸投放加速,而隨之而來的攬儲壓力也在凸顯,體量小、網點資源少的中小銀行吸儲需求更為迫切。北京商報記者近日注意到,有銀行通過自動轉讓方式,將長期限大額存單“拆分”成短期;亦有銀行將長期限存款“包裝”成按周期計息產品進行銷售。

大額存單“長拆短”

攬儲壓力下,商業銀行頻頻出新招。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有中小銀行正在推廣“智能”大額存單。所謂“智能”,也就是借助大額存單可轉讓的特點,將5年期“拆分”成3個月、6個月或者1年的短期。

例如,河北地區一家城商行正在直銷銀行App上熱銷兩款可轉讓的大額存單,均是20萬元起投,約定6個月后轉讓的大額存單利率為4.45%(年化,下同),約定1年后轉讓的存單利率為4.55%。這兩款產品均為該行發行的5年期個人大額存單產品“大額寶”,約定到期自動轉讓。

該行客服人員表示,上述兩款可轉讓的大額存單在今年4月開始發行,該產品到期后必須轉讓,無法續存,由銀行自動轉讓給下個客戶,約定轉讓日系統會自動將本金和利息打到客戶的電子賬戶。

以約定6個月轉讓的大額存單為例,由于該產品原本大額存單是5年期,進行自動轉讓后,儲戶實際持有期限原則上只有6個月。而北京商報記者調查多家城商行6個月大額存單發現,年化利率基本在1.976%-2.015%。

多位分析人士表示,目前監管對于大額存單利用轉讓規則進行“拆分”的做法沒有明確規定,但上述行為有打擦邊球嫌疑。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指出,對大額存單“拆分”的做法,是部分銀行為了減輕攬儲方面的壓力而作出的“創新”舉措,這種“拆分”跟此前的靠檔計息智能存款頗為類似,是一種打擦邊球行為。

自動轉讓功能能否確保實現?在咨詢時,該行客服稱,一定能夠實現自動轉讓。然而,據“大額寶”產品服務協議,該行不確保大額存單可于約定轉讓日成功轉讓,如因任何原因大額存單未轉讓成功,客戶應繼續持有該大額存單。

從產品邏輯推測,在大額存單自動匹配成功后,新客戶可能作為受讓人受讓其他存單持有人轉讓的設定轉讓期產品項下一個或多個大額存單。如果無法成功匹配,存量客戶利息是否還按原標準執行?新客戶起息日問題如何確定?為此,記者再次咨詢該行客服,客服人員仍表示,轉讓由系統自動操作,一定能轉讓成功。

首創證券研發部總經理王劍輝表示,通過自動轉讓,客戶持有相關大額存單產品就會從原來的5年期品種變成6個月期品種,并享受長期限的較高利率,該業務對銀行和儲戶來說貌似沒有風險,實際上如果到期自動轉存時利率下行,轉存的利率是否要進行調整、同時銀行是否有足夠的客戶來做出自動匹配、這種運作模式是否能夠一直存續也存在著疑問。

對此,該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去年8月以來,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從4.25%下降為3.85%,導致銀行利差的壓縮,催動銀行具有強烈的動力降低存款、理財利率。另一方面,監管機構對各類“創新”產品如靠檔計息存款產品、智能存款產品等相繼提出整改要求。在這個情況下,一部分銀行為了流動性安全,被迫發行一些待整改的產品,以時間換空間,逐步達標。

階梯利率存款變周期計息

在監管規范靠檔計息類產品后,執行階梯利率的智能存款產品已經難覓蹤跡,不少中小銀行將長期限的定期存款產品“包裝”成按周期計息的存款進行銷售。

在第三方互聯網平臺App上,營口沿海銀行、福建華通銀行、眾邦銀行、藍海銀行、新網銀行等中小銀行的定期存款產品非常豐富,包括7天、兩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等周期。

例如,藍海銀行“藍貝貝”,有7天、30天和90天等檔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3.7%、3.9%和4.0%。以藍貝貝90天為例,起存金額50元,每90天付息,也就是說每存滿90天按照4.0%計息,如果到期不提取,本金自動續存到下一周期,最長續存期為5年。

在攜程旅行App的“理財”欄目中,眾邦銀行上線“多幫利”產品,分為7天、3個月、6個月和1年等檔期,利率分別為2.5%、3.3%、3.4%和3.5%,產品滿期后可以繼續持有,最長持有5年,并且滿期后隨時提取時都按照滿期利率計息。以多幫利7天為例,起存金額100元,持滿7天后隨時支取按照2.5%計息。

不過,上述兩款產品滿期之后的計息方式不同,若滿一周期后、下一周期未滿之時提取,在這一階段,“藍貝貝”按活期存款計息,“多幫利”按滿期利率計息。

除了周期計息產品外,也有中小銀行發行高利率的短期存款。例如,營口沿海銀行在攜程旅行App上熱銷“祥云寶90天”,該產品為一款存款,50元起存,期限為90天,滿期利率為4.5%。該行同時還有一款“金祥云2020058期理財”在售,1萬元起投,期限為98天,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兩款產品期限相近、收益相同,但是起存金額、風險等級完全不同。

一位不愿具名的銀行業人士指出,不論是大額存單通過自動轉讓進行“拆分”,還是按周期計息的存款產品其實都有打擦邊球的行為,這也說明中小銀行仍然面臨較大的吸儲壓力。另一位國有銀行人士也表示,上述作法有打擦邊球的嫌疑,但目前監管還沒有明確的界定,后續會逐步規范。

中小銀行攬儲壓力凸顯

按照上述多家銀行存款產品年化利率計算,已超過目前不少理財產品的收益。

據普益標準監測數據,5月23日-29日,銀行發行的封閉式預期收益型人民幣產品平均收益率為3.81%。而中小銀行發行的多款存款產品利率在4%以上。

銀行攬存及凈息差收窄壓力從監管數據上也可一窺。銀保監會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的存貸比為74.94%,同比提升2.72個百分點;凈息差為2.1%,同比下降7個基點。在監管鼓勵銀行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的大背景下,凈息差大概率呈現繼續收窄的趨勢。若中小銀行持續高息攬儲,將增加負債端的成本,不利于降低社會融資成本。

在此背景下,如何規范中小銀行的攬儲行為就顯得尤為重要。蘇筱芮表示,對于中小銀行的做法,監管不應該“一刀切”,應當調研目前中小銀行在負債端上面臨的困局,從根源上為中小銀行拓寬負債渠道解決問題,否則“按下葫蘆又起瓢”,類似的“創新產品”還會卷土重來。

央行6月1日發布《關于加大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的通知》,明確自6月1日起,央行通過創新貨幣政策工具使用4000億元再貸款專用額度,購買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銀行2020年3月1日-12月31日期間新發放普惠小微信用貸款的40%。上述銀行業人士表示,這種做法不僅是支持小微企業和實體經濟,也有助于緩解中小銀行的資金壓力。

如何加強創新、吸引客戶成為銀行亟待解決的難題。蘇筱芮建議稱,從產品設計角度,中小銀行需要逐步減少對此類高息產品的依賴,努力加強產品設計與投研水平以推出替代產品。(記者 孟凡霞 吳限)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