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廣州市開發區科學大道18號的廣州芯大廈,頗有“鬧中取靜”的意味。樓下主干道的兩側綠樹成蔭,休息區域可以眺望遠處的山景,而這里距珠江新城僅有20分鐘的車程。
這是廣州市專門為集成電路企業打造的首個科技園,是廣州發展集成電路版圖中關鍵的設計一環。廣州芯大廈于2019年3月投入使用,截至2020年5月,已落戶集成電路企業與相關機構30余家。在園區已幾乎“滿員”的同時,二期也正在建設之中。
廣州集成電路產業的布局可以概括為“一核雙城多點”:以開發區為核心承載區建設廣州集成電路產業園,分別在科學城著重布局芯片設計和公共服務平臺,在知識城圍繞粵芯項目發展集成電路制造,帶動形成封測和配套產業鏈聚集。廣州芯大廈就是“雙城”中關鍵的科學城“芯片設計極”。
近年來,中國半導體產業風起云涌,資本涌入的同時,地方政府也視發展集成電路為重要機遇,紛紛投入這一熱潮。廣州在半導體產業上起步較晚。這一定程度上也與珠三角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有關。
廣東是電子信息產業大省,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消費類電子產品和通信類產品最大的生產基地。盡管“全球近60%的芯片市場在中國,中國近60%的芯片市場在珠三角”的說法已在近年多次被業內人士提及,珠三角的芯片生產卻未能如市場需求一般強勢。
以2017年為例,賽迪顧問數據顯示,作為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四大集聚區之一的珠三角,芯片產能占比僅為9.2%,遠低于長三角的63.6%,也低于京津冀和中西部等其他兩個地區。深圳則是僅有的進入中國大陸集成電路競爭力排名前10的城市。
不過,在受訪者看來,從市場規模、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等方面看,廣州完全具備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此外,當地政府近年推出的相關政策也已頗具“突破性”。而受起步晚的影響,廣州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也還面臨一定的制約,其中的關鍵是專業人才的緊缺。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將是廣州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關鍵。
補齊產業的核心部分
6月27日,芯思想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大陸城市集成電路競爭力報告,通過對30座城市的產業規模、GDP規模、產業鏈支撐、市場需求、政策支持、創新能力等6個方面進行評估,按照相關權重進行排名。報告顯示,珠三角地區僅有深圳進入前十,而長三角地區則有上海、無錫、合肥、南京、蘇州五座城市入圍。
廣州曾于2008年前后嘗試過發力集成電路產業等領域,但隨后到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打亂了這一節奏,廣州錯失一次實現本地集成電路產業崛起的機會。在廣州芯大廈運營負責人、廣州建智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葉看來,此后廣州經歷了一段在已有產業后勁乏力的情況下,尋找未來發展抓手的“探索期”。
2017年前后,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再次被提上日程。據劉葉介紹,廣州芯大廈的招商工作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進行。另一個重要事件則是粵芯半導體于2017年12月落戶廣州開發區,填補了廣州芯片制造的空白,并開始逐步帶動產業鏈元素的聚集。
廣東省半導體行業協會副會長、廣州智慧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胡建國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中指出,廣州發展半導體最大的優勢就在于“市場需求的驅動”:廣東是電子信息產業最大的集散地和生產基地。經歷數十年的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已經與汽車、化工、商貿一同組成了廣州的幾大支柱產業。
胡建國認為,發展集成電路既是為了規避供應鏈風險,也是為了保持電子信息產業的領先優勢。“電子信息產業作為廣州的支柱產業,其進一步發展必須有集成電路的發展。”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一方面,珠三角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過程中采取的是加工模式,并逐步從組裝風扇等簡單電器發展至電視機及此后的智能手機、平板等產品;但時至今日,其中高技術附加值的電子元器件仍然大量依賴進口,“賺的其實還是辛苦錢”。
這一方面可能在一些貿易摩擦中面臨被“卡脖子”的情況,同時也不利于企業在全球供應鏈采購中議價。因此,胡建國認為,廣州發展集成電路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自己的支柱產業補齊核心部分,以避免產業大而不強和缺乏核心競爭力。
發展集成電路也符合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的趨勢。胡建國指出,如今國內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而電子產品價格卻越來越低,這就要求企業不能再簡單滿足于“賺加工費”,而是要追求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這也是為什么國內幾個電子信息產業比較發達的地方,都在發力芯片領域。”
產業政策到位
近年來,半導體已成為許多地方政府的關注重點。對于一個地區是否具備打造“半導體重鎮”的條件,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認為,經濟實力、人才基礎、產業基礎、市場條件,以及政府對產業的專業理解是最重要的要素。“至少需要具備其中的兩點。”他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
實際上,廣東省、廣州市以及廣州相關區級政府都在近年推出了許多旨在加快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2018年1月,廣州黃埔區、廣州開發區發布《加快IAB產業發展實施意見》,其中的“I”即是集成電路為主。2018年12月,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印發《廣州市加快發展集成電路產業的若干措施》,明確加快培育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并制定出臺相關措施。
今年2月3日,《廣東省加快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若干意見》正式印發;5月18日,《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培育發展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的意見》正式印發,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產業位列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集群之首。
政策的到位是廣州發展集成電路的第二點有利因素。實際上,多位受訪者都在采訪中強調了政府支持之于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要性。
顧文軍舉例稱,合肥、紹興等城市正是得益于當地政府對產業的專業理解和頗有魄力的決斷,并在此基礎上與一些大型企業開展合作,從而實現了半導體產業的后來居上。劉葉也坦言,廣州芯大廈招商頗為順利的原因就是政策的到位。“實話說,現在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都很熱,各地都在盡力爭取企業。”劉葉說,“廣州起步較晚,就需要足夠的誠意。”
例如,通常來說,政府出臺的優惠政策多側重于稅收返利,但集成電路產業完全是另一種模式,尤其在企業成長初期納稅并不多。這就要求產業政策制定需要從更長遠的戰略角度出發,而非過于注重經濟效益。
顧文軍也指出,相較于其他類型的產業,“重資產、高風險、長周期、慢回報”的半導體產業需要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半導體產業尤其是制造方面,確實是一個相對長期的產業。一般來說制造企業前7年都很難賺錢,設備折舊壓力很大。”他表示,這就要求地方政府的支持不能局限于稅收角度的優惠,而是著力于創造優良的產業環境,更多從長遠戰略角度出發。
此外,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比如一個地方有很好的高校人才儲備,經濟實力卻不是很強,其實可以從輕資產的設計領域起步。”顧文軍說,“如果土地和人力成本低,勞工充足,則可以嘗試從封裝切入。”
發揮聚集效應打造產業集群
在制造領域,粵芯半導體已于2017年12月落戶廣州開發區,并于2019年6月啟動投片試產。廣州市半導體協會秘書長潘雪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粵芯不僅填補了廣州芯片制造的空白,作為廣州半導體集成電路龍頭企業,還快速帶動了半導體產業鏈元素的聚集。
模擬芯片是粵芯半導體發展的重心,這也是廣州目前重點發展的領域。相較于模擬芯片,臺積電和中芯國際等其他知名廠商所專注的數字芯片對先進工藝要求較高,需要大量的投資。據了解,數字芯片領域一個流片廠的建設投資可能多達200億元以上。
“和其他已經有一定基礎的地區相比,廣州剛剛起步,需要集中力量,不可能全面開花。”胡建國表示,模擬芯片需求最廣、應用最多,對工藝要求又相對低一些,結合廣州目前的生產能力,重點發力模擬芯片是合理的選擇。
制造企業的一個重要意義在于聚集效應。例如,其生產出的晶圓,需要運輸至封裝與測試廠商。而芯片易被氧化,需要專業的存儲與物流,因此與封測廠的距離較近可以帶來存儲和運輸成本較低的優勢。
“這些還可以通過提升一些成本來解決,更關鍵的是技術交流的便利。”胡建國進一步補充說。他指出,集成電路是一個系統性技術,而非分離的技術,各個環節的企業需要頻繁進行技術上的溝通,“所以,設計公司馬上就會聚集到流片廠周圍。”他認為,這種聚集能夠自然而然地促成產業生態形成。
據了解,得益于粵芯的落地,廣州目前已吸引了昂寶電子、廣芯微電子、廣東晟矽、廣州聯蕓、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集成電路系統與應用研究院等40余家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和研究院項目的聚集。
而廣州芯大廈則定位于服務和聚集一批設計公司,并同時孵化優秀的初創設計公司。劉葉在對21世紀經濟報道坦言:“產業的發展不是房子蓋起來就行了,我們需要了解企業真正的需求。”在她看來,在廣州當地政府發展產業的決心和相關的政策環境已經到位的情況下,需要的就是一個專業的園區作為載體,承接前來廣州落戶的企業。
廣州芯大廈于2019年3月投入使用,截至2020年5月,已落戶集成電路企業與相關機構30余家,其中包括廣州市半導體協會,以及銳駿半導體、微龕半導體、印芯半導體等廠商。2019年,芯大廈在園企業總營收為61496.45萬元,未來預計達產產值可達20億-40億元。
不過,作為園區的主要負責人,劉葉認為,考慮到廣州整體起步較晚和目前的發展情況,芯大廈作為一個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區,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從全國集成電路的“大圈子”來看,其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人才仍是關鍵
潘雪花認為,良好的基礎設施和教育資源,以及巨大的市場空間構成了廣州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優勢;但主要的制約則在人才招聘。她指出,目前集成電路產業的全國人才缺口約為20萬,各地人才引進的競爭非常激烈。
實際上,廣州在集成電路基礎人才上擁有不小的優勢。例如,包括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在內的一批出色的本地高校,都設有集成電路相關專業。胡建國也指出,除了廣州本地的一批優秀高校,珠三角經過改革開放后數十年的發展,也已聚集了大量相關人才。
但他也同時表示,廣州是在過去的發展模式可能遭遇瓶頸之際開始布局集成電路產業的,起步相對較晚;相較于長三角,以及成都、西安等地,廣州集成電路領域的專業人才仍然偏少。劉葉也坦言,廣州目前還沒有形成類似上海、深圳等半導體強市的人才氛圍。
在產業政策已經到位的情況下,廣州在人才政策上或許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我們對國內重點發展半導體產業的城市的政策都進行了研究。”劉葉介紹說,“大體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產業政策,二是人才政策。”在她看來,廣州的產業政策已經比較到位,盡管政策出臺已有一段時間,但到目前都還頗具突破性。另一方面,廣州的人才政策則還有提升的空間。
據了解,目前廣州的人才政策更多傾向于包括高校畢業生在內的基礎人才,以及已擁有一定成就的精英或杰出人才,但對于企業所需的技術骨干人才的支持仍顯不夠。
“如果有更多的技術骨干肯來廣州落腳,并在這里長久發展,廣州的集成電路產業就能更穩定地發展了。”劉葉表示,“我們在積極推動人才政策的調整,就是希望在初期就解決問題,把更多更優秀的專業人才吸引過來,把人才留住。”
據劉葉介紹,芯大廈作為園區,已經認識到不少入駐企業都會在吸引人才以及一些其他同類問題上遇到困難。“怎么才能幫助企業吸引到包括應屆生也包括中層技術骨干在內的更多人才?我們其實一直在和相關部門保持非常密切的溝通。”她說,“除了收集好企業的建議,我們也會在全國范圍進行相應的調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據了解,在充分收集企業意見的基礎上,目前相關政府部門也在積極推動集成電路優惠政策的優化調整,其中,補充相應的人才政策將是非常關鍵的一環。調整后的優惠政策最快有望于今年下半年出臺。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