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武漢,你會發現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區域的名字都充滿了浪漫色彩,有的甚至是頗有楚風遺韻,比如江夏。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第一次聽到“江夏”二字的時候,便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向往。如果說,對一個人的印象始于顏值,那么我對“江夏”的印象則始于這兩個字。
位于武漢東南部的江夏素有“楚天首縣”之稱,其歷史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域就屬楚國,稱“鄂渚”,后名“夏”,為封君夏侯領地。在群雄并立的三國時代,江夏是荊州七郡之一。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置江夏郡,郡內設沙羨縣于塗口地區(今金口街)。沙羨縣為本區域縣級行政建制之始,是武漢地區最早的地方最高國家權力和行政機關。
有人說,武漢的“歷史”并不悠久。我想,他一定是沒有來過江夏。其境內的數10處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時期的聚落遺址等就足以證明江夏的文明底蘊。
只是今天的江夏因山木蔥蘢、水光瀲滟成為武漢人放松心情、涵養精神的夢中桃源——周末去江夏爬山、去黃家湖、梁子湖畔露營,這片古老的地方成為人們的“呼吸窗口”。
江夏的山不高,但林木蔥蘢,藏有乾坤。一座八分山,一座青龍山、一個第3303工廠令我難忘。八分山下的神秘石窟寺,青龍山下的熊廷弼公園,第3303工廠的“漢陽造”靜靜闡述著江夏歷史、江城風光、武漢歷史。
武漢人對八分山的熟悉,可能是源于“一場日落”。前兩年的某一天,“八分山日落”火遍全網,無數武漢人爭相打卡,這不僅帶火了八分山,也帶動了江夏旅游。現如今,只要在社交平臺搜索“武漢爬山好去處”,八分山必定在榜。
八分山地處江夏紙坊鎮附近,其山巔可一覽江夏全景。此山有水分流如八字,故名。《建康錄》曰:“武昌有山無林,政可圖始,不可居終,山分八字,數不及九”,指的就是八分山,山中有寺、有洞、有窟,被譽為“武漢最具自然特色的山”。清代時,八分山還為省會朝山。
八分山因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海拔高度吸引了不少武漢人來此爬山、看日落、或沿著環山綠道騎行、徒步,或尋得一塊幽靜之地搭帳篷、玩露營。但我最難忘的還是山間的古寺、山腳的洞窟。
掩藏于蔥蘢林木之間的慈云寺,相傳是一座千年的皇家古寺,歷史上曾得到唐太宗、宋孝宗、宋光宗等多位皇帝賜封和大力護持。慈云寺原名靈濟南,始建于唐貞觀元年,2011年重建。
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回鄉省親,見八分山得自然之精華、慈云寺顯山水之靈氣,便寫下:八洞仙子拍肩來遠矚高瞻一帶湖山過眼曉,分山龍王靈氣在興云沛雨萬家煙火祝馨香的楹聯。
較為隱秘的白云洞,藏有武漢現存唯一的石窟寺,傳說與黃鶴樓相連。
白云洞位于江夏八分山南麓,這是一個縱穿于一座石山的天然大溶洞,全長200-300余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后洞組成,據考證距今大約1.8萬年至1萬年。
洞口頂鐫刻的“白云洞”三字,前洞壁石上的“無梁殿”三字,均為明代兵部尚書熊廷弼所書(熊廷弼與江夏淵源頗深,青龍山下的熊廷弼公園值得一探究竟)。
洞內留有明代、清代的石刻以及一尊據介紹是為唐代時期的石佛。《江夏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駱禪大師云游至八分山慈云寺,在八分山下“白云洞”建成一石窟寺,立有佛像一尊。
專家曾依據其形態和衣飾特征推測為唐代石佛。“石窟寺”之證實由此而來,為武漢地區僅有的石窟寺文物類型。
一寺一窟,構成了八分山的古樸與厚重。一山一林,促就了八分山的清幽與靜謐。
如果說,八分山是江夏區看日落最佳位置,那么青龍山則是徒步勝地,它還是諸多定向越野賽事的舉辦地,為2019年世界軍運會定向越野項目中距離賽的舉辦地。
與八分山一樣,青龍山的海拔也很低。但置身蔥郁林木之下,倒有森林探幽的感覺。拾階而上,環顧四野,點點斑駁陽光,灑落林間,仿佛是深入遠山,與鋼鐵水泥隔絕。
“青龍山”的名字很霸氣。據說,因山脈整體一條巨龍,加之植被繁茂,故名青龍山。這是一個未被過度開發的森林公園,給人的初步印象是“野”的。山間沒有觀光車、沒有商店、沒有清晰的指示牌、甚至都沒有公廁。
許多建筑物更有種“來歷不明”的感覺,山腳下的拱橋、山頂的亭子默默無聞,似乎沒有人知道關于它們的故事。而大多數來此的游人幾乎都有一個共性——深入大自然、爬爬山、走走路,放松放松心情,即可。
聽故事?不如聽風、聽鳥語蟲鳴!
這樣的瀟灑心態,我很喜歡。人們在這片本身就歷史厚重的土地上(江夏區),已無需刻意追求什么,長河所沖刷下來的就在那里,你問或不問,歷史早有記載。
當然,如果一定要探索出點兒什么,山下的熊廷弼公園不可錯過,堪稱是“青龍山的璀璨明珠”。熊廷弼公園以明代著名軍事家,守邊名將熊廷弼名之。如今它是周邊居民的樂園,人們可一邊展讀歷史人文,一邊領略森林風光,著實充實。
在八分山看日落,在青龍山徒步,在第3303工廠探索“敢為人先”的輝煌歷史,這是我目前江夏之旅最豐富的行程之一。
在白云洞景區門口的不遠處,矗立著“中華第一槍”的地標建筑,上鐫“漢陽造”,高約10米。湛藍的天空之下,只見一雙強勁有力的大手,從崩裂的石塊中伸出,緊握“漢陽造”步槍扳機,槍口直指蒼穹。
1911年10月10,武昌起義的第一槍聲就來自“漢陽造”步槍,并射出了一顆決定中國歷史命運的子彈,它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我國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同時,“漢陽造”還在抗美援朝中發揮了強大的作用, 毋庸置疑地說,它是中國戰爭史的一個傳奇的神話。
1949年5月16日,武漢解放,漢陽兵工廠由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后勤部軍械部接收,定名為四野后勤部軍械部修械廠。后又多次改名,先后被叫做“江041工廠”、“第703工廠”、“國營武漢長虹機械廠”、“第3303工廠”。
1950年出于戰略考慮,第3303工廠從武昌城區遷至江夏(現如今仍為武昌管轄,這里成為了一塊飛地)。 我第一次去白云洞時,就是從第3303工廠的南大門進入的,當時還以為自己走錯地方了呢。結果在探索白云洞的同時,又收獲了另一個驚喜。
為了講述漢陽兵工廠這段難忘的歷史,3303工廠還依托漢陽兵工廠這段史實和白云洞景區的自然資源,開發建設了“中華第一槍”軍事旅游區,使之具備遺址公園、軍事主題公園、文化博物館的綜合特征。
“楚天首縣”,唯有江夏。這樣的江夏,有山有湖還有無盡的歷史,你是否和我一樣,會在未來不斷探索,不斷發掘它呢?
熱門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