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早上,經過一晚上秋雨洗禮,鄭州市郊路面潔凈、空氣清新。7時整,鄭州橋工段黃河橋梁車間養修工區工長李小林帶領值班的8名工友,攀登上了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開始了一天的日常養護維修工作。鄭州被譽為“火車拉來的城市”,在李小林守橋的鄭州邙山頭黃河邊兒,先后建了3座鐵路大橋,時間跨度超過一個世紀。而他和父親李海運守橋生涯50余年,目前這項履歷還在進行著,是我省鐵路建設的最佳見證者。
鄭州邙山頭附近的黃河,圖中左為“一橋”,中為“二橋”,右為“三橋”。
李小林和父親李海運
李小林用望遠鏡觀察鐵路橋頂部鋼架結構漆皮脫落情況
趁著“天窗”,他帶領橋梁工作業忙
左手拿著卷尺,右手掂著錘子,脖子上還掛著望遠鏡,李小林趁著鐵路運輸“天窗”,攀上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這里是鄭焦城際鐵路和京廣鐵路跨越黃河的共用橋梁,西側為兩線鄭焦城際鐵路,東側為京廣鐵路。李小林拿著卷尺測量隔離縫,不時用錘子對著護欄、地基水泥板敲敲打打。
“隔離縫還是15厘米,和此前量的一樣,做好登記……”李小林對身后的工友說。他晃了晃一處欄桿,這些水泥欄桿有些撕口,前幾日巡查時,他已按要求上報、維修。
“維修過的地方,也要再仔細檢查,看看是否牢固。”李小林說。
從車間到黃河大橋中間,大概2公里路程,李小林他們走走停停,單趟兒大概耗時40分鐘。為了查看對面情況,他和工友們還要趁著“天窗”,穿過鐵路線,到對面一側。
“我看橋頂鋼結構接口處漆皮脫落了,我用望遠鏡看看螺絲是否脫落,這次記錄好位置、情況,盡快安排工人上去查看。如果螺絲脫落就得抓緊補上,漆皮也得盡快補上。”李小林說。
隨著對講機里傳來指令,已有部分高鐵車次、貨運火車即將通過,李小林和隊友們整齊地站在欄桿踏板處行注目禮。
30日當天的巡查,差不多忙了2個小時。
耳濡目染,他師承父親做了橋梁工
為何入了鐵路橋梁工這一行業?談到這個話題,李小林打開了話匣子。原來他父親李海運,也曾是一名鐵路橋梁工,而且一干就是34年。
“父親在黃河汛期時,最長的時候,一個半月都沒回去,測水一個大鉛墜子往里扔,手皮都磨爛了。因為他是黨員,啥都要身先士卒,言傳身教,我從小耳濡目染,當兵轉業后就首選了來鐵路上。”李小林說。
在父親的影響下,李小林始終以黨員的標準要求自己。鄭州橋工段黃河橋梁車間主任王曉兵回憶,2007年汛期,他們組織員工向橋墩周圍拋石,抵御黃河洪水的沖擊,剛結完婚的李小林二話沒說就回到工作崗位上。“拋石這個活比較緊張,需要人手比較多。小林剛請完婚假,結婚是一生中的大事,(但是他)一個電話就跑過來了。”
從需要“拋石”的15米淺橋墩到過洪能力超強的100米深橋墩,從老舊笨重的自制養護工具到現代化機械作業車,李海運、李小林父子倆接力守護黃河橋,也見證了中國橋梁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黃河歲歲安瀾的喜人變化。
鐵路“父子兵”見證我省鐵路興盛
位于鄭州邙山頭附近的黃河,“灘窄岸堅”,從西向東依次排列著京廣鐵路先后使用的三座黃河大橋。李小林守護的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被大家俗稱“三橋”,因為還有“一橋”、“二橋”。時間跨度從1903年到現在,見證著中國鐵路建設百年崢嶸歲月。
1903年,時值晚清時期,比利時人考察多處后,選擇在鄭州北部的黃河上架橋,建成被稱為“中國鐵路橋梁之母”的鄭州黃河第一鐵路橋。如今,這座橋只有近百個鋼鐵橋墩排列在漫漫黃水里,以及南端5個橋墩160米橋面,作為歷史文物原址保留在黃河風景名勝區里。這是“一橋”。
1958年,黃河洪峰沖塌了“一橋”,京廣鐵路一度中斷。1960年4月,全長2889.8米、設計最高時速80公里的京廣鄭州黃河鐵路大橋竣工通車,接替“一橋”,擔起黃河天塹變通途的重擔。在此后的54年中,以每天通行數百趟列車的頻次,維系著鄭州這顆“中國鐵路心臟”的跳動。此為“二橋”。
2015年,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正式啟用,河南,由此進入城際鐵路新時代。作為黃河上唯一一座四線鐵路特大型橋梁,鄭焦城際鐵路黃河大橋上每天南來北往的列車川流不息,帶動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傳遞著城市發展的文明。這正是記者剛剛實地探訪的“三橋”。
三座鐵路橋的更新迭代,正是我省鐵路建設的“跳躍符號”。
交通強省,鐵路先行!鄭州因鐵路而嶄露頭角,河南因鐵路而復興。如今隨著濟鄭高鐵(濮陽至鄭州段)開通,鄭渝高鐵全線貫通,從“一”到“十”,從“十”到“米”,河南成為全國首個建成米字形高鐵的省份,也是全國唯一按照時速350公里標準達到“市市通高鐵”的省份。“九州之地,十省通衢”,河南承東啟西、連南貫北,鐵路建設日新月異,老百姓感受最真切,歸根到底方便了人民的“出行夢”。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