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臉上。
6月21日,昌黎縣楊封臺村一帶起風了,這里田野平闊,一垅一垅望不到邊的麥田已一片金黃。風能吹干麥穗上的水分,最利于打麥,也預示著大雨將來,這幾天,正是搶晴收割的最好時機。
21日中午,麥浪滾滾中,一輛輛聯合收割機“轟隆”作響,在金色“畫布”上繪出整齊收割線。農戶們三五成群站在地里,準備好糧食袋,等待機器打回的麥粒。如今,手持鐮刀刈麥早成為了記憶中的畫面,當地的機收率已穩定在99.5%以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昌黎縣是冀東小麥主產區,華北地區夏糧收獲的最后一站,近年來,平均畝產在470公斤以上。
自動化揚場,提高效率。
今年,為保證小麥顆粒歸倉和適時下播,昌黎縣組織聯合收割機260臺,開辟綠色調度通道,為全縣9.03萬畝小麥搶收“保通保暢”,預計在10天左右完成全縣小麥的收割任務。
“我家5畝地,機器一進地,不到1個小時就能打完,快著哩!”楊封臺村農戶劉海濱輕松地說。說話間,收割機回來了,老劉精神一振,趕緊把手中糧袋對準伸過來的卸糧管道,周圍鄉鄰也上前來搭手。不一會兒,十幾袋麥粒已在眾人的傳遞下,裝上了三輪車。
“看這勁頭,咱一畝收一千多斤沒問題,又是個好年頭!”望望自家車上裝好的麥子,劉海濱回來繼續幫忙,忙碌一年后的開心,都寫在臉上。
今年的小麥品質很好。
33歲的楊封臺村村民陶向琳是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幾年前,他辭去國外的工作,在十里八鄉組織起瑞格農業種植合作社,承包下近一千九百畝小麥地,給農戶包技術包收售,帶動了周圍小麥種植的品種升級和機收穩定率。
“今年,咱們合作社的增收每畝在30%以上。你看,這一片小麥,將來就是市場上那種精品餃子面,銷售價格非常有保證,我們通過選種和統一技術、設施改良來實現。”陶向琳介紹。現在,合作社范圍內就有5臺聯合收割機正在運行,還有兩臺備用機器在其他鄉鎮,縣里開辟了跨區域調配綠色通道,一旦他們和附近農戶需要,都可以迅速調來使用。
收割、脫粒、運輸同時進行。
“機收機播的關鍵時節,咱昌黎縣從鄉鎮到村里,都能找到專班負責人,及時反映遇到的問題,給農戶和農業企業都吃了顆定心丸。”他說。
接下來,昌黎縣還將組織850臺玉米播種機投入機播作業,將玉米機播率穩定在95%以上,計劃用15天左右完成全縣夏播任務。(本報記者 馬衛慶 王鴿 劉雙喜 實習生 趙兵 攝影報道)
熱門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