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 王歡:內陸鹽堿地養出高產海鮮

2024-09-19 10:03:01    來源:今日熱點網    

由鳳凰網和金種子酒業聯合推出的《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活動正在進行,中國力量年度人物系列專題片正式上線。活動旨在表彰把握時代脈搏,積極探索新興科技的新領域、新應用、新價值,以新質生產力創造美好生活的各領域杰出代表,弘揚中國榜樣力量。

變廢為寶,鹽堿地化身海鮮聚寶盆

我國鹽堿地主要分布在濱海地區、西北內陸鹽堿區和東北松嫩平原鹽堿區,鹽堿地面積大且連片分布,因其過高的含鹽量影響了當地農作物對養分和水分的吸收,造成土壤板結不滲水,作物根系難下扎,作物易僵苗、枯萎,所以因地制宜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和創新性利用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大重要方向。

農業科技工作者堅持“科研即產業”的理念,以科技賦能,探索實施在鹽堿地養殖海鮮項目,用科研之力喚醒“沉睡”的鹽堿地資源,讓鹽堿地化身海鮮聚寶盆。目前,內陸鹽堿地青蟹綜合養殖面積已達萬畝(含濱海鹽堿地),鹽堿地養殖海鮮產量達到沿海中等水平,以青蟹和南美白對蝦、蟶子等混養為主。在鹽堿地里養殖海產,不僅能夠為當地養殖戶帶來直接經濟效益,讓百姓們以更優惠的價格吃上本地養殖的美味海鮮,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改良鹽堿地,通過漁農循環生態養殖,讓鹽堿地效益提升,實現海產養殖與種植業間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海鮮養殖技術的創新為中國食物供應體系的多樣化和生態效益作出重大貢獻,真正地實現科研技術普惠于民,造福于民。

破“堿”重生,鹽堿地里養殖高產青蟹

鹽堿地由于含有一定的鹽分和堿性物質,不適合大部分農作物生長,但它卻能讓內陸地區實現養殖海鮮的夢想。讓夢想照進現實的實踐者是來自寧波大學從事海水系養殖技術研究的王歡團隊。王歡在寧波大學就讀博士后期間專注于青蟹低鹽及鹽堿地養殖技術的研究,在對青蟹低鹽的分子機制研究過程中,王歡想到家鄉河南的鹽堿地里富含鹽堿成分,而青蟹在正常海水生長環境中也需要鹽和堿,如果能在鹽堿地里養殖青蟹,或許就能將鹽堿地“變廢為寶”同時提升青蟹產量。

過去,對于青蟹低鹽養殖的研究都是在實驗室里進行,這次,王歡將構想的實踐點選在了老家河南有名的鹽堿地區延津縣和蘭考縣。在蘭考和延津的鹽堿地里養殖青蟹是王歡團隊第一次走出實驗室的全新嘗試。沒有前人的基礎,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摸索。沿海地區的青蟹通常養殖鹽度在10‰-25‰,少部分地區因雨季會短期降到5‰左右,而在王歡選定的河南鹽堿地試驗田里,含鹽量僅有1.6‰,突然將青蟹放入其中,青蟹會大批量死亡,因此必須對青蟹苗種進行淡化適應性培育,讓青蟹不斷適應低鹽度的水。最初的第一年實驗,并沒有收獲成功,王歡也深刻感受到了實驗室科研與實際養殖中的差距。經歷首輪失敗后,王歡帶領學生重新梳理工作細節,針對現實環境中溫度、氣候、降雨等因素,對青蟹進行馴化。為了加快研發速度和研究的精準性,團隊需要輪崗進行通宵工作,每天24小時仔細觀察、記錄蟹苗的適應情況。經過3--4個月的多達上百次試驗后,最終找到了關鍵鹽度點,測試出先將鹽度降到12‰讓青蟹苗適應后,再將鹽度降低至8‰、6‰、5‰以下,直至達到1‰左右,這樣不僅能在72小時內將青蟹原先適應的20‰以上鹽度,降至適應1‰左右鹽度,而且還能保證青蟹在淡化過程中成活率能達到95%以上。經過王歡及其團隊的不懈努力,終于在2019年宣告內陸鹽堿地青蟹養殖成功。

在解決了鹽堿地養殖青蟹“能不能活”的問題之后,王歡團隊又迎來了“能不能養大”,“能不能量產”的難題。除了對鹽度的要求,青蟹的生長還需要各種礦物質元素。不同地區的水域礦物質元素成分不盡相同,王歡團隊根據青蟹所需,采取“缺啥補啥”的策略,向鹽堿地水域補充鉀、鈣、磷、鋅等微量元素,不僅給予了青蟹足夠的營養,改善了青蟹的個頭和品質,同時這些微量元素恰恰是土地需要的元素,通過養殖青蟹還能達到改良鹽堿地,提升土壤肥力的效果。

內陸鹽堿地養殖青蟹成功后,打破了青蟹只能在沿海地區養殖的局限,迎來產業化模式推廣。青蟹的市場售價并不便宜,達到百元以上一斤,青蟹在鹽堿地成功量產為當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入,同時讓更多人品嘗到肉質鮮嫩的海鮮產品,從經濟和資源上實現了對當地百姓生活的改善。在青蟹養殖的基礎上,王歡團隊進一步引入南美白對蝦、縊蟶、花蛤、大黃魚等十多種的海鮮進行養殖,將產業化規模進行擴容。與此同時,河南鹽堿地的成功引起了山東、陜西、寧夏、內蒙、新疆、甘肅等更高維度西北地區農業和科技部門的關注,紛紛前來尋求技術合作。

新疆阿克蘇地區北起天山南麓,南至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擁有上佳的自然資源稟賦,當地政府有意開發鹽堿資源,引入寧波大學王歡團隊的鹽堿地海鮮養殖技術。不同地理位置的鹽堿地類型也不同,想要在新疆養好海鮮,并不能把河南的經驗簡單復制,而是要針對當地情況量身定制養殖方案。針對阿克蘇地區鹽堿地碳酸鹽和氯化鹽含量高,缺乏淡水資源,日光照射強藻類大量繁殖導致水域堿性高的特點,王歡團隊因地制宜對淡水配比、藻類含量進行科學控制,同時引進貝類、魚蝦等多品種讓整體生態達到一個可循環的最佳狀態。新疆特殊的沙塵暴、高溫高熱等復雜氣候,也讓王歡團隊進一步完善了鹽堿地海鮮養殖技術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實操方案。內陸地區養殖戶過去僅有傳統魚類的養殖經驗,對于蝦蟹貝等海鮮產品養殖是“零基礎”的新手。王歡帶領學生團隊進行手把手幫扶工作,親自上門和養殖戶同吃同住駐點指導,從最基礎的淡鹽水配比開始授人以漁,助力西北區域養殖戶提升養殖效益,真正實現海鮮養殖的規模化和產業化。

王歡團隊所主導的“鹽堿地養殖海鮮”項目,開拓了世界上內陸鹽堿地青蟹養殖的先河,將鹽堿地變廢為寶,利用好鹽堿地在水產病害和價格等方面的優勢,創造出更加穩定的海鮮養殖環境和市場價值,帶動內陸養殖發展,增加了農民生產效益。多次受到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報道百余次。“海蟹安家黃河邊,鹽堿瘠土變良田——寧波大學精準幫扶鹽堿地農戶走上養殖致富路”獲得2022年第三屆全球減貧最佳案例;“海蟹安家黃河邊,鹽堿瘠土變良田”獲教育部高校精準幫扶典型項目獎勵(入選的全國31項中排名第1);“鹽堿地青蟹養殖技術”獲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漁業新技術2021年度優秀科技成果”。

普惠民生,鹽堿地養殖海鮮走向世界

目前,王歡團隊進行一對一幫扶的縣市已多達二十多個,基本覆蓋整個西北區域。同時該項技術也引起了“一帶一路”鄰邦哈薩克斯坦等國的關注,哈薩克斯坦有關部門兩次派人到寧波大學跟王歡團隊進行合作事宜洽談,源起于河南鹽堿地的海鮮養殖技術即將跨越國境,走出國門,對外進行技術輸出,用我們中國力量幫扶國際社會。

在進行項目科研攻關的過程中,王歡指導學生:“你們不僅要做理論研究,也將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將我們的科研理論從實驗室帶到田間地頭,實現養殖作物的高產量產,普惠于民。”憑借鹽堿地養殖海鮮項目,王歡團隊獲選《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談到對“中國力量”的理解時,王歡表示:中國力量就應該是真正普惠到中國民生的一種力量,同時它將覆蓋至世界。

鳳凰網聯合金種子酒業打造《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以“科技向善”作為活動主題,也是在深入發掘科技帶給人民生活的改變和各領域杰出代表身上的時代價值。后續將上線更多《2024中國力量年度人物》內容,向世界彰顯中國力量,敬請關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