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島市浮山腳下,國寶級豫劇大師馬金鳳度過了生命中最后三年的時光。
這棟綠植花卉圍繞著的居民樓,同時擁有著從兩公里外吹來的海上的風,和從梨園劇場深處走來的傳奇“穆桂英”。
5月30日,馬金鳳大師逝世的第二天,她的子女和愛徒們陸續(xù)從全國各地趕來青島,為她送去鮮花、尊敬、愛和最后的告別。
弟子、親友正紛紛趕來,想送最后一程
抵達現(xiàn)場的弟子們依次上前鞠躬,向這個客廳中心的“主角”惜別。正前方的人依舊如往常般笑意盈盈。邊上擺著戲服照,穆桂英頭戴鳳冠、手持令箭,氣宇軒昂。鮮花在她的四周綻放。
“我的生命在舞臺上”,像這位老藝術(shù)家對觀眾、對她為之奉獻一生的豫劇藝術(shù)的深情告白一樣,她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鮮花掌聲托起的舞臺之上。
來自社會各界的鮮花和花圈堆滿了不大的客廳。中國劇協(xié)、河南省劇協(xié)、中央電視臺以及馬金鳳大師的圈內(nèi)好友和門下弟子,國家一級演員六小齡童等都托人送來了鮮花。
馬金鳳的小女兒馬殿申說,當天已經(jīng)陸續(xù)來了一些弟子,還有一些弟子在路上。老人一些遠途的親戚都希望來見最后一面,一些弟子遠在新疆、北京等地,堅持要來,帶著他們的徒弟,也就是馬派的再傳弟子,都要過來。甚至今天上午她們?nèi)泝x館辦手續(xù),還有人去了殯儀館悼念。還有一些年輕人聯(lián)系到馬金鳳大師的家屬,說想要打些錢,請家屬代他們送送花。馬殿申告訴他們,年輕人出來打拼都不容易,錢不要打。“我們替他們把花圈買了,把名字寫上,替他們表示心意。”
“大家想要送最后一程,心情我們都很理解。”馬殿申說,由于疫情,盡量減少人員流動,追悼會控制人數(shù),最好不超過50個人。外地的朋友要求想來的,我們盡量都拒絕了,盡量只是小范圍家人、弟子、學校之間的小范圍悼念。
據(jù)了解,馬金鳳大師的追悼會,近期將在青島舉行。馬金鳳大師的小女兒馬殿申表示,后續(xù)或?qū)Щ睾幽习苍帷?/p>
百歲藝術(shù)家的童真晚年:玩小游戲、追韓劇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探訪馬金鳳最后生活過的居所,大師的痕跡仍然隨處可見。
家人回憶,除了演戲,她對生活“沒有概念”。“我們怎么樣給她準備,她就怎么吃、怎么用。原來工作的時候,她家里住的哪個小區(qū)、哪棟樓、幾號,她都不知道。下班就直接回家,你要問她住幾號樓,她不知道。電話號碼?也不知道。她的心思全癡迷于演戲,啥心都不操。”
衣服都是子女買,吃飯什么都不挑。家里做飯,都是簡單的甜面湯、饃菜湯,她也沒有特別愛吃的菜,吃個饃菜也很香。
馬金鳳的純粹,是徹徹底底的純粹,踐行了她“我的生命在舞臺上”的深情感言。
在青島時,馬金鳳的生活樂趣倒是豐富了一些。她愛上了玩電子小游戲。網(wǎng)上的小游戲,比如對對碰、接竹竿、小接龍等。她還看韓劇,家里人覺得無聊,她看得不亦樂乎,第二天等著追。童真再次回到了100歲老人的身上。
為演戲養(yǎng)成的習慣,無形中成了長壽秘訣
馬金鳳大師生前所居住的房間內(nèi),擺放著簡單的衣柜、輪椅和一臺電視、一架電子琴。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注意到,那個陪伴她多年,陪她參加各大電視節(jié)目的輪椅已經(jīng)破舊得不成樣子。
2007年,馬金鳳在北京做完手術(shù),孩子們給她買了一個輪椅,“她那時候還嫌不好看,但就是這個輪椅已經(jīng)陪她有16年了。”馬殿申回憶,這個輪椅跟著她登上各大衛(wèi)視的節(jié)目,登上飛機和高鐵,陪了她許久。哪怕后來孩子和弟子們給她買了最貴的、最新的輪椅,小時候過慣了苦日子的老人也沒舍得扔了這個破舊的輪椅。
為了演戲,馬金鳳養(yǎng)成了一生的習慣。她不吃肉,說肉生痰,唱戲的時候痰上來了,就影響效果;不喝涼水、不吃冰淇淋,不碰煙酒。女兒馬殿申表示,為了演戲她養(yǎng)成的這些習慣,無形中倒也成了長壽的秘訣。
所以,哪怕100歲了,馬金鳳沒有病痛,生活都能自理,耳聰目明,沒染過頭發(fā),牙齒也沒晃動過。
子女們小時候和馬金鳳一起生活的時間不多,最近一二十年子女們退休,才有了更多的機會相處。“她有她的事業(yè),我們有我們的事業(yè)。但我媽媽那種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和追求,無形中影響著我們,我們事業(yè)心都很強,在各自崗位上發(fā)光發(fā)熱。”
臺灣豫劇人發(fā)電子挽聯(lián)悼念馬金鳳大師
德藝雙馨,萬古流芳
菊壇巨擘,音容宛在
5月30日,大河報·豫視頻記者獲悉,“臺灣豫劇皇后”王海玲女士等臺灣豫劇人也向馬金鳳大師親屬發(fā)去電子挽聯(lián),對大師的離去表示沉痛哀悼。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兩岸豫劇界開始加強交流溝通,豫劇教育家、表演藝術(shù)家陳安福曾多次赴中國臺灣講戲、排戲,培養(yǎng)了許多優(yōu)秀的青年豫劇人才。陳安福老師告訴大河報·豫視頻記者,馬金鳳大師作為海峽兩岸的交流使者也曾多次赴臺演出。
“轅門外那三聲炮,如同雷震……”1993年,馬金鳳作為“河南省豫劇赴臺友好演出團”團長,成功帶領(lǐng)演出團赴臺演出。一首《穆桂英掛帥》唱響兩岸大地,她塑造的巾幗英雄氣宇軒昂影響了眾多人。
“那場演出結(jié)束后,給臺灣觀眾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臺下觀眾遲遲不肯散場,長久鼓掌,馬老師收獲了一大批臺灣戲迷。”陳安福老師回憶起當初的演出場景時仍歷歷在目,他向大河報·豫視頻記者說道。作為河南豫劇大型戲劇團體第一次赴臺交流演出,馬金鳳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1994年榮獲“中國豫劇名旦功勛杯”。
1998年,馬金鳳再次獲邀赴臺,她幫助排演豫劇,并合作表演豫劇,與她同臺演出《貍貓換太子》劇目的是王海玲。此后,馬金鳳與臺灣豫劇團便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5月29日,聽聞豫劇大師馬金鳳去世的噩耗,臺灣豫劇團向陳安福老師發(fā)來電子挽聯(lián)“德藝雙馨,萬古流芳”,并托其向馬金鳳家人轉(zhuǎn)達慰問。王海玲也寫下“菊壇巨擘,音容宛在”,向馬金鳳大師表示悼念。
陳安福老師向記者說,自己與馬金鳳大師認識這幾十年以來,她對待豫劇常懷有一顆敬畏之心,虛心學習,這次得知馬金鳳大師離世的消息,自己非常遺憾沒有見她最后一面。
熱門
聯(lián)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quán)所有 重播新聞網(wǎng)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