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快報:世界海洋日|廣州夯實現代海洋城市的生態根基

2023-06-08 09:41:42    來源:大洋網    

隨著6月8日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的到來,海洋生態保護議題再次被置于聚光燈下。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已通過海洋打開持續千年、鏈接全球的商貿通衢。對如今的廣州而言,如何在城市發展與海洋生態之間建立新的平衡,成為其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重要“地基”。

近年來,從守住生態保護底線到建立多方參與的生態治理模式,廣州也做出了系列探索。


(資料圖片)

嚴守濱海生態底線

“目前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問題是比較嚴峻的,IPBES評估認為100萬個物種正面臨滅絕風險,生態系統多樣性的結構功能都在下降。”近日,在大灣區科學論壇海洋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江西農業大學校長魏輔文用一組數據直觀展示海洋生態保護的緊迫性,“然而在保護地建設上,以中國為例,目前自然保護地約占陸域國土面積18%,但海洋現在公布的數據只有約4%,要實現2030年的保護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未來需要共同努力。”

自然資源部公布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共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315萬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于15萬平方公里,覆蓋絕大多數重要濕地、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重要生態系統,以及絕大多數未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

聚焦到廣州,作為一座河口型海洋城市,廣州的海洋生態保護關鍵區域也集中在番禺、南沙等沿海地區。

廣州市地處珠江水系四大口門的入海口,具有河海雙重屬性,為典型的咸淡水混合區。化龍、南沙灣、萬頃沙河口等地,生態敏感性高,分布紅樹林等重要生物群落,是廣州嚴格保護的濱海生態底線。

南沙區虎門大橋北側海洋生態修復項目

近年來,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也陸續在番禺、南沙等地組織開展多個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其中,南沙區虎門大橋北側海洋生態修復項目(以下簡稱“虎門大橋項目”)是廣州深入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工作的一次有益探索。

走進虎門大橋項目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入口左手邊玉屑銀末般的海灘,右手邊望去便是新種植的紅樹林:一公里長的修復岸線邊上,清澈的海水輕撫干凈的沙灘,溫柔的海風吹動紅樹的枝葉。很難想象,幾年前這里還雜草叢生、堆滿了建筑垃圾和海漂垃圾,而今已成為風光旖旎、魚鳥覓食的“黃金海岸帶”。

“之前這里的岸線遭海浪侵蝕嚴重,形成了后退的趨勢,也沒有相關防浪防災設施。岸線附近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海漂垃圾堆積,對原有紅樹林生長的生態環境也造成嚴重破壞。”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實施整治工程之前,虎門大橋項目所處海岸帶存在駁岸防浪能力差以及紅樹林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受損等情況。

為滿足防浪防災、生態修復、人文景觀等多種需求,虎門大橋項目共設置入口展示區、紅樹林種植區、沙灘修復區、堤前綠地生態修復區4個區域。其中,紅樹林種植區共種植了適合本地生長的白骨壤、秋茄、桐花樹等樹種,既能抵御海洋災害對岸基的破壞,又可以凈化海水,還吸引海鳥及海洋生物到此棲息覓食,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

據介紹,虎門大橋項目共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955米,整治修復面積44040平方米,種植紅樹林面積0.49公頃。目前,廣州還在南沙大力推動建設省級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綜合示范區,實施南沙區大角山海濱公園生態海堤改造及提升項目,修復岸線長度1094米,營造紅樹林約4.01公頃,管護現有紅樹林7.3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正積極謀劃新一輪的海洋生態修復工作,未來將持續整治修復海岸線、濱海濕地,恢復生物多樣性,提升海洋生態系統功能和岸線生態減災功能。

打造生態共治模式

然而,面對占地球面積約70%的廣袤海洋,僅靠政府主導推進生態修復是不足夠的。業內人士指出,在廣州打造現代海洋城市的過程中,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如何鼓勵政府、企業、個人等各類主體都參與到生態修復行動之中,最大程度激活政策、資金、技術等要素活力,從而建立可持續的生態治理模式。

在堅守生態底線的基礎上,《廣州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征求意見稿)》也提出“深化陸海統籌,提升海洋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的目標。其中包括,完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加快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部門協同的綜合協調機制,同時健全完善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等。

2023年初,由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創建的廣州市南沙區坦頭村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科普行動項目(以下簡稱“坦頭村項目”),就是廣州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吸納社會資本參與的首次嘗試,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共5萬美元資金支持,以及中環宇恩(廣東)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約41萬元人民幣的配套資金支持。

“民間組織與公眾的聯系更緊密,我們希望通過民間組織去動員當地公眾、社區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時任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全球環境基金小額贈款計劃國家協調員的劉怡表示,相比于其它由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行的大型項目,坦頭村項目主要通過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加強與當地社區溝通,將采取自下而上的動員方式,推動社區居民參與海洋生態治理。

坦頭村項目建議書顯示,在兩年項目期內,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將在該地區補種紅樹林約300棵,改善天然紅樹林區域分布不均勻、群落結構簡單的現狀,實現海岸帶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保護。同時,坦頭村項目將通過搭建紅樹林保護志愿小組、舉辦線下科普及培訓活動、研發科普微課等方式,讓至少300戶本地居民形成紅樹林保護基本意識。

“未來我們會不定期組織家庭植樹等沉浸式體驗活動,并計劃在這片區域打造一個海洋科普野外基地,通過建設科普長廊等形式,常態化展現紅樹林相關知識,向前來參觀的公眾提供學習、科普機會,從而調動起周邊社區、群眾認識紅樹林、共同參與保護紅樹林的熱情和積極性。”廣州市海洋雙碳研究會會長林立表示。

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共治,廣州正逐步翻開海洋生態治理的新篇章。未來廣州要推進陸海統籌,用繡花功夫精心設計現代海洋新城,將海風、海景引入城市,理水營城,打造有嶺南特色、生態優良、曲線優美的一橫八縱嶺南水鄉,打造有三大城市客廳、四大公園體系構成的公園體系,打造生態人文功能兼顧的韌性城市本底。

世界海洋日宣傳海報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杜娟 通訊員 穗規資宣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435 226 40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京ICP備2022022245號-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