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成痛點 共享車位進小區“對癥下藥”

2020-08-04 16:00:20    來源:三湘都市報    

網上有人吐槽:“最難的回家路,莫過于到了家門口卻停不了車,四處兜圈找車位,結果還因搶車位與人發生爭執。”車子越來越多,小區越來越擠,停車問題戳中了不少人的痛點。

引入物業管理公司、拆除違建建立體停車場、潮汐車位、智慧車位、差異化停車收費,許多小區依據自身的特點,嘗試著不同的破題方式。

招數一

告別圈地“大戰”

嘗鮮停車位自管

7月30日晚9點,家住長沙市雨花區廣濟橋社區紅旗區三片15棟的劉先生剛下班,順暢地把車停入小區車位,鎖車回家。一次看似尋常的停車動作,在4年前,卻是奢望。

三湘都市報記者在現場看到,15棟、16棟之間的空地上共有30多個車位,整齊停放著10余臺小車,車頭均朝外,與周邊小區車輛亂停放形成了鮮明對比。在小區醒目位置張貼了登記車輛的聯系方式,以便隨時挪車。“不用搶車位,車輛擺放得也整齊,看起來都順心了。”劉先生說。

長沙市雨花區廣濟橋社區紅旗區三片是一個老舊且無物業管理的小區,加之周邊的醫院停車壓力大,自治自管前小區內經常發生圈地“大戰”,停車混亂、一位難求成為常態。

這一切的改變要從4年前小區車位自治自管說起。2016年,63歲的李振強決定牽頭組織紅旗區三片15棟、16棟的業主實施自治自管,并成立了“1516愛車自治協會”。協會提出,15棟、16棟的業主每戶允許登記一臺車,每臺車交300元,湊錢購買停車道閘系統,重新劃分停車位,禁止外來車輛進入。

李振強說,實施車輛管理也遇到過阻力,但成功的關鍵在于三點:協會成員沒有私心、不為牟利,自治協會成員都是義務服務;堅持只運營不盈利,定期公示費用使用情況;將小區樓棟分片進行微管理,管理更方便更到位。

自治自管4年來,小區車主只交了300元,車主們直呼省錢又省心。目前,小區的車位自治自管模式已在雨花區、天心區的多個小區被復制。

招數二

智能停車系統解決無物業小區停車難題

家住長沙市芙蓉區火星街道月桂社區三片的居民蔡先生最近心情很愉悅,下班回家不用匆匆忙忙搶車位,小區里見縫插針隨處亂停的外來車輛不見了,因停車而引發的刮擦矛盾也少了。這都得益于社區的智慧停車改造。

7月30日下午,三湘都市報記者在已經完成“智慧停車”改造的月桂社區看到,小區里新劃的行車道、停車位指示清晰,車輛進入小區時,只需在道閘口踩上一腳剎車,攝像頭就自動識別車牌,開啟道閘。

月桂小區是個拆遷安置小區,也是個開放式無物業老舊小區,3600套房停車位卻不到1200個。由于毗鄰三湘南湖大市場,周邊還有兩所中學,外來車輛多,常引發停車糾紛,堵塞消防通道的情況也不時發生。

停車矛盾如何解決?火星街道通過專題討論,決定引入第三方公司,通過自助智能系統規范停車。

6月16日,月桂社區三片智能停車系統投入使用,劃出了400個停車位。居民及租戶車輛錄入系統后,按標準免費或低收費,外來車輛則按停車時長進行收費。通過智能系統,社區可第一時間聯系上車主,方便找人找車,還能精準發送消息。

招數三

盤整空地增車位,“潮汐車位”效率高

破解老舊小區停車難“兩手都要硬”:一方面挖掘內部資源,盤整空地、重新施劃,增加停車位;另一方面整合周邊公共區域,采取周邊區域設立“潮汐車位”等措施增加停車位。

長沙不少小區通過“微循環”的方式對道路、綠化等進行重新規劃,利用小微地塊、邊角地,千方百計增加停車位。

長沙雨花區紅花坡小區建于上世紀90年代初,共有42棟居民樓,目前有近3000多輛汽車,但均未規劃停車位,居民停車成了問題。社區征求居民同意后,“硬化”結合“綠化”,將花壇改成了種樹,“擠”出了400多個停車位。僅僅靠小區內部空間,很難滿足居民停車需求。因此,整合公共區域、協調更多臨時車位,成為很多小區的首選。

紅花坡社區利用現有的資源增加停車用地,除了新修的頤興家園停車場新增車位164個,社區還出面與轄區內的文體品質生活園等公共場所進行銜接,在夜間對居民開放140余個停車位。

改造后,小區居民發現,停車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現在停車比以前還是好多了,亂停車的少了。”

招數四

“互聯網+”加持

共享車位進小區

在“互聯網+”的大潮下,長沙也開始試行“共享車位”。借用錯時、定時、預約等手段,鼓勵車位擁有者把自己不用時的車位拿出來給他人使用,既可增加車位業主的個人收入,又可緩解停車難、實現存量停車資源盤活。

開福區湘江世紀城達江苑小區內,有335個未售出的停車位被“釋放”出來,作為共享車位供駕駛員有償使用。

7月30日,三湘都市報記者駕車來到該停車場共享車位“嘗鮮”,用手機掃二維碼,地鎖下降后就能停車。車駛離后,2分鐘后地鎖會自動抬起。收費方面,12小時內5元,24小時10元,月租費用每輛車180元至210元。

“一天有百余個車位被使用。”共享車位公司“停劃算”工作人員介紹,使用共享車位的駕駛員出場時,只需出示繳費記錄,不用再向停車場交費。

其實,早在2018年6月長沙就出臺了《關于加強長沙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政策》,明確鼓勵個人、企業、單位等的停車位資源錯時共享使用,支持移動終端互聯網停車應用的開發與推廣,提高停車資源利用效率。

招數五

民間資本介入

立體停車場建設

老舊小區原本車位規劃偏少,新增車位由于場地受限而無法實現。立體停車庫因空間利用率高、建設周期相對較短等優勢在長沙興起,吸引民間資本進入。

位于長沙芙蓉中路上的湖南新聞大廈地下停車場,因地處鬧市區,且停車費用低于周邊停車場,備受駕駛員的青睞。2019年6月,湖南靜態交通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租了地下停車場,投資85萬元對部分車位進行了立體改造。

公司負責人肖文暉介紹,長沙的立體停車庫主要集中在醫院、商業樓等停車需求大、但傳統車位擴建受限的公共場所。但面臨相同問題的居民小區遲遲建不起來立體停車庫,主要原因在于高昂的修建費用,不同種類立體停車庫每個車位的建設成本從2萬元到15萬元不等,在經營效果良好的情況下,約需10余年才能回本。

記者注意到,《關于加強長沙市公共停車設施建設的若干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合作參與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凡屬于補貼對象的公共停車設施或超配建設的停車泊位,由財政進行分類補貼,一個泊位最高補貼2萬元。

“立體停車場市場潛力大。”肖文暉介紹,目前長沙已有一批民間資本介入公共立體停車場建設的案例,隨著扶持政策對產業環境的逐步改善以及市場的實際需求,長沙的立體停車庫產業將提速發展。(記者 楊潔規)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