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用60元薅光航空公司的羊毛?航空公司發餡餅?

2020-07-28 15:01:28    來源:新周刊    

誘人的“隨心飛”背后不僅是一筆精算的經濟賬,一盤追逐現金流的大棋,更是呼喚市場信心的沖鋒號角。

上周末往返長沙,下周末往返貴陽,半個月后花兩天玩轉魔都,國慶飛拉薩,年底感受哈爾濱的冰天雪地 ,訂購“隨心飛”機票后,廣州自由職業者蕭蕭的下半年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6.18當天中國東方航空公布了“周末隨心飛”套餐,旅客花3322元購買這一套餐后,便可在今年內兌換國內所有城市任意周末航班的經濟艙機票。注意哦,是無兌換次數限制。

“下周該去哪里呢?”竟然成了如今許多人最大的煩惱。

“第一個吃螃蟹”的東航成功攪動了復工以來的航空業,原本以為只是一時興起的噱頭,卻沒想到,這僅僅是拋磚之筆。

華夏航空、海南航空相繼跟進,紛紛推出了自家的同類產品。海南航空主打海南自貿港概念,專注海南往返航線。華夏航空則推出有效期更短的周末隨心飛。

7月15日,春秋航空在其15周年慶之際更是推出了“想飛就飛”紀念禮包,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想飛就能飛。

在網友們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下,南航的“隨心飛”、川航的“安逸飛”也呼之欲出。

用60元來次說飛就飛的旅行不再是海市蜃樓。數十家的航空公司以及平臺已經推出了不同特點的同類產品。

60元,真能隨心飛嗎?航空公司會給我們發餡餅?

60元在手,說走就走

各大航空公司相繼推出的產品都美名曰“隨心飛”,但隨心到多大程度,要看各大航司的“誠意”如何。

從時間、航線、每班使用數量、預定到退票,各大航空公司都作出不同限制,可謂“精心”。比如東航限定周末飛,海航限定往返海南航線。隨心飛套餐的價格,從2000多元到3000多元不等,提前預定的日期最短只用5天。

無論何種方案,用60元來次說飛就飛的旅行還是可以輕松實現。

從時間限制最嚴苛的東航來看,旅客花3322元購買這一套餐后,便可在今年內兌換國內所有城市任意周末航班的經濟艙機票。

現在7月底,2020年只剩小半年,還有大約25個周末。

清晨迎著魔都的朝陽醒來,伴著三亞的夕陽海邊漫步。接下來每周旅行一次,理論上可以實現25次上海—三亞往返。

以本周上海往返三亞的機票價格920元來計算,只要往返兩次,就需要花費3680元,多于套餐的3322元。也就是說,只需往返兩次,買了“隨心飛”的乘客便回本了。

而單程機票出行只需要66.44元。

假如你選擇了時間限制最寬松的春秋航空, 花費2999元,年內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想飛就能飛。

每周旅行兩趟,一共50次往返,一趟只需29.9元。

一杯奶茶的錢就能看祖國大好河山。

想飛就飛,忽然感覺不再是夢。

薅航空公司的羊毛?

“60元想飛就飛”,真有那么好嗎?這會不會是航空公司給出的大餡餅?

跳樓價、白菜價的背后,其實是一筆精心計算的經濟帳。

航空公司們并不虧。

以空客A320為例,設定耗油量:2—3噸/時、飛行時間:2小時、輪擋時間:3小時。

一次短途飛行的運營成本大概在10萬元左右。

運營成本(10萬元) = 燃油成本(36000元-45000元)+ 折舊成本(35000元)+ 維護成本(15000元)+ 機組成本(4000元)+ 起降成本(1694元)+ 航路成本(1000元)+ 餐食費用 + 航站和地面費用 + 其他

而這趟飛行下來,收益又該怎么算?

收益 = 機票收入 + 航線補貼 + 貨運收入 + 其他

假設該架飛機一共有150個座位,忽略航線補貼和貨運收入不計,單個座位平均票價667元,總收入100050元,該條航線便能收回成本進而盈利。

但事實上,由于航線補貼以及貨運收入的存在,實現盈利的單位票價遠低于667元。

飛機艙位并不“平均”,對大部分航空公司而言,除經濟艙以外的高端艙位(高端經濟艙、商務艙、頭等艙)才是真正的利潤來源,定價也遠遠高于667元,一般為經濟艙全價的1.5倍。這些高端艙位為經濟艙的價格調整提供了較大彈性,1折的機票也因此屢見不鮮。

從今年5月的數據來看,國內整體客座率只有60%,還有4成的空余座位。在航線固定情況下,即便還有4成的空座位,飛機也要照飛不誤。也就是說,固定成本是雷打不動的硬支出,并不會因為這些空座位而減少。

所以在推出隨心飛套餐時,航空公司更多考慮的,其實是“邊際成本”,也就是每增加一位乘客所需要增加的成本。主要包括每位乘客的餐食費用、服務費用以及票務費用。

由于疫情關系,許多航空公司簡化甚至不再提供航空餐,邊際成本進一步縮減,低于100元。只要單次機票價格不低于100元左右的邊際成本,航空公司便不虧。也就是說,只要一張機票的價格高于100元,航空公司就有得賺。

然而大部分消費者并不可能每周都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哪怕兩周一次,持續不間斷,也就是今年余下時間總共大約12次往返。這就意味著,單次機票價格很大概率上是高于邊際成本的。所以,航空公司顯然有錢可賺。

對于各大航司而言,與其讓四成的空座位飛上天,不如以高于邊際成本的低價出售,能賺多少是多少。

看到這里,你懂了吧?推出“隨心飛”的航司,在意的不是“隨心飛”套餐價格有多低,而是購買“隨心飛”的乘客有多少。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如果購買“隨心飛”的乘客太多,就會擠占正常消費的乘客比例,這些乘客就會流向其他航司,讓“隨心飛”的航司遭受損失;抑或,原本應該正常消費的顧客全都購買了“隨心飛”,那么航司也會遭遇消費降級。

因此,類似每班航班“隨心飛”顧客數量限制、不累計飛行里程等等的精心“設計”也正基于此。

本以為能薅航空公司的羊毛,算完這筆賬,恍然間發現,也許自己才是那個被薅羊毛的人。

輸血只有進行時

現金流之于航空公司如同血液之于人,一旦離開了,便無法正常生存。

航空業屬于資產密集型產業,是典型的“高成本、低利潤”行業,高負債率決定了航空公司對于現金流的敏感性與依賴性。

無論維修費用、餐食費、服務費用還是行政、員工日常開支,都需要足夠的現金流作為支撐。

今年由于疫情沖擊,航空客運需求大幅萎縮,航班生產量大幅下降,航空業營業收入銳減。

三大航司(南航、國航和東航)今年上半年的運力僅為去年同期的5成左右,旅客運輸量同比下降超過50%。從具體數據來看,國航、南航、東航的運力(按照可用座公里計算)分別同比下降53.7%、48.35%、53.09%,載運旅客人次分別同比下降55.9%、53.66%、59.83%。

結果顯而易見,各大航空公司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虧損,南航、國航和東航分別虧損52.62億元、48.05億元和39.33億元,三大航空公司一季度共虧損140億元——三個月內虧掉了去年全年的利潤。

盡管幾家廉航春秋航空、華夏航空、吉祥航空虧損相對幅度較小,分別虧損2.27億元、0.96億元、4.91億元,但和去年同期相比仍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各大航空公司的現金流也因此出現斷崖式下跌,至少還需1-2年才會出現大幅好轉的跡象。尤其是春節期間,文旅部和民航局要求對國內、國際機票采取“應退盡退”措施,幫助受疫情影響的旅客辦理退票服務,這更是讓航空公司賬戶上的現金流困境雪上加霜,不少航空公司甚至以現金券或者機票代替現金支付退款。

在固定成本短期內難以快速下降的情況下,“隨心飛”不失為有效的“開源”方式。

還是以東航為例。按照每套3322元的單價,已售出10萬套的“隨心飛”產品,能為東航帶來至少3億元以上的現金收入。

海航一共銷售1萬套“隨心飛”產品,前2000套售價2699元,后8000套是2999元,總收入接近3000萬元。

盡管“隨心飛”產品所獲得的收入,相比于龐大的現金流缺口,仍屬杯水車薪,但至少能緩解公司燃眉之急。同時與“隨心飛”伴隨而來的話題度、討論度更是在無形之中起到了舉重若輕的營銷效果,對于第一個吃螃蟹的東航而言更是如此。放下身段,以自身高端服務參與價格的競爭,本身已屬不易。

除了“隨心飛”,各家航空公司甚至還玩起了“地攤經濟”,紛紛瞄準了副業。

航空公司改行做外賣,在地面上也能吃到航空餐,別說正餐套餐,就連火鍋也能吃到。

廈門航空推出了包含招牌榨菜肉絲蓋飯、網紅黑椒雞肉蓋飯在內的7款正餐套餐。

川航也不甘示弱,推出具有川航特色的家用火鍋套餐,花樣百出。

航空公司賣火鍋,這本身就足夠吸引眼球。

東航的餐飲品牌更是超前,“那”系列俘獲不少粉絲,從東航“那碗面”到東航“那杯茶”,東航成功打造出具有標識度和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品牌系列。

除了充分利用自身餐食資源大膽嘗試、積極轉型外,航空公司還積極將自身資源最大化,利用自家空姐空少們的顏值、表達力還有感染力優勢,進行直播帶貨。

無論“隨心飛”還是花樣百出的副業,話題與熱鬧背后是行業的掙扎與無奈。但至少,“高貴”的航空公司勇敢地邁出了自救的第一步。

更重要的還是信心

在疫苗研發成功之前,最大限度地恢復民眾出行和消費信心才是“隨心飛”之外航空公司的根本出路。

從第一個“隨心飛”產品推出以來,熱度以及話題討論度持續走高,它所制造的營銷與廣告效應早已溢出航空公司本身。

各大航空公司在不同時間點相繼推出不同特點的產品,更像是市場主導下的集體行動,一個共同的目的是:提振出行和旅游市場的信心,帶動和刺激更多人的出行和消費,助力行業整體復蘇。

利用價格、話題度以及新鮮感逐漸將疫情的陰霾從消費者的消費抉擇和腦海中抹去。

有了市場信心以及消費需求作為基礎,企業、資本、技術才能更好精準發力。

好消息已經傳來,得益于“隨心飛”,7月19日,三亞鳳凰機場航班起降、旅客吞吐量兩項數據實現疫情后的首次同比正增長,分別達到315架次、48876人次,同比增長0.6%、1.0%。

不止航空業,“隨心飛”所帶動甚至是餐飲、住宿、城市觀光等一系列相關旅游產業的復蘇與成長。由點帶面,實現航空業與餐飲、住宿、城市觀光等其他相關產業聯動發展,帶動服務業在疫情期間的提質增量并非遙不可及。

不少航空公司紛紛與觀光旅游業、酒店行業進行聯動。

只有池子夠大、夠深,才能容納不同種類、大小的魚兒,讓它們自由地呼吸與成長。

與此同時,“隨心飛”更是疫情之后行業大洗牌的前哨戰,瞄準新的用戶群體,精準發力,培養新的用戶數量和用戶粘性,搶占市場份額。

誘人的“隨心飛”背后不僅是一筆精算的經濟賬,一盤追逐現金流的大棋,更是呼喚市場信心的沖鋒號角。

懷念過往、哀嘆當下、必然會被淘汰。積極思考、靈活求變,才是活得更好的起點。

戰場其實才剛剛鋪開。

誰也不想輸在起跑線上。(作者 致杭)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