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 這些防災減災知識要知道

2021-05-12 13:18:13    來源:經濟日報    

5月12日是全國防災減災日。災害防治,是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我國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復雜多樣,災害種類多、分布區域廣、發生頻次高,時刻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自然災害防范應對能力成為全社會共識。經過多年建設與提升,我國防災減災能力是否顯著增強?還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筑牢防范災害的銅墻鐵壁?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區域廣、發生頻次高、造成損失重。1998年的特大洪水,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南方雨雪冰凍等重大自然災害,無不給人民生命安全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危害。特別是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人口密度的增加、社會財富的聚集,我國應對自然災害的形勢更加嚴峻,挑戰更加艱巨。

災害防治,是人類發展永恒的主題。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為進一步增強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提高防災減災救災水,經國務院批準,從2009年開始,每年的5月12日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的5月12日是第13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防范化解災害風險,筑牢安全發展基礎”。經過多年建設與提升,我國防災減災能力是否顯著增強?還有哪些短板?如何筑牢防范災害的銅墻鐵壁?日,經濟日報記者前往湖北、浙江等地采訪調研。

補齊短板 增強抗災能力

湖北公安縣地處長江中游荊江段,長江干流到此后幾經蜿蜒,形成了一個大大的阿拉伯數字“3”。這里地勢險要,境內湖泊河流眾多,氣象災害、洪澇災害多發,被稱為“洪水走廊”,也是荊江分洪區的所在地。一直以來,防汛抗洪是公安縣的頭等大事。

“公安縣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太特殊了,全縣有735公里堤防,一進入汛期,暴雨就像家常便飯。長江大堤上24小時都要有人值守,一旦有管涌、崩岸發生,必須迅速搶險。”曾參加過“98抗洪”的公安縣應急管理局副局長張明安頗為感慨,年來建成的各項水利工程設施及堤防等基礎設施,讓荊江大堤和公安縣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強,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更多福祉。

在公安縣應急管理局院內,一棟嶄新的縣應急指揮中心已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汛期就可以發揮作用。在總調度室的大屏幕上,各種災害信息、水文數據、救援信息一目了然,數百處監控攝像頭將全縣范圍內的危險區域實況實時傳輸到調度室內,以便指揮部門進行總體調度和決策。

為補齊基礎設施短板,2019年以來,公安縣先后投入數十億元改造水利、防洪工程,并建設了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自然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物資儲備庫等多個防災減災工程項目。同時,各鄉鎮還建立起一支不少于30人的鄉鎮綜合應急救援隊伍,使全縣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以提升。

居民住房是否安全牢固,直接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公安縣夾竹園鎮橋嶺村,村民郭華清告訴記者,現在縣里會對新建房屋的抗災能力進行全面“體檢”。前段時間,他家新房通過了綜合驗收,還獲得了1萬元補助。“以前各家自建的房子質量參差不齊,時間久了房屋出現裂縫,整天提心吊膽。現在都是按照防災要求建設的,住起來也踏實了。”郭華清說。

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黨委副書記、副廳長楊愛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截至2020年底,全省各級投入資金812.13億元,一批重點項目加緊施工建設,有力提升了自然災害防范應對能力,多項工程在抗擊2020年嚴峻洪澇災害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應急管理部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司司長陳勝認為,我國基層防災減災工作基礎薄弱,區域發展不衡。因此,要因地制宜,結合各地災害特點,在強基固本上下功夫。

據統計,全國因災死亡失蹤人數、因災倒塌房屋數量、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GDP比重,三項數據2018年至2020年的三年均值比2015年至2017年的三年均值分別降低了36.6%、63.7%、31.3%。

科技賦能 實現精準預警

浙江溫州,溫潤之州,但這里也飽受氣候災害影響。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浙江的46個臺風中,有21個穿過溫州,其中16個直接登陸溫州。2020年3月,中國氣象局正式批復同意溫州創建全國首個氣象防災減災示范區。

“臺風登陸前,我每小時都要刷新看看最新的臺風路徑圖和風雨影響預測。”溫州市蒼南縣馬站鎮種植大戶林發印說,這幾年大家的防災減災意識明顯增強,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做一定的災前準備。

臺風在何處登陸,是大自然的選擇,人類無法左右。但是,如果能及時準確地預報臺風信息,就可以提示當地居民避免或減少損失。2006年“桑美”臺風過后,氣象部門在馬站鎮建立了5個氣象監測點,實時監測風向、風速、濕度、溫度等信息,加強水庫山塘、城鄉危舊房、重點避風漁港、地質災害隱患點、小流域山洪易發區等高危區域的巡查檢查力度,為防災預警決策提供依據。

建立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離不開“智慧氣象”的入局。年來,溫州市積極打造“臺風網”臺,將臺風路徑、衛星云圖、預警信號、實況雨量等信息實時“上網”,方便市民查看。2021年主汛期,溫州氣象局還將推出“臺風預警碼”,市民可通過手機定位獲取所在地區的預警等級,接收到基于該定位的臺風距離、風雨影響預報、防御措施等精準信息。

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湖北武漢市建立了氣象災害紅色預警全網發布的“綠色通道”,氣象災害預警覆蓋率達90%,送達時間縮短至5分鐘。全市各街道均成立了氣象災害防御領導小組,實現了全市街道氣象防災減災機構全覆蓋。

更精準的預警,讓人們的生活更加安全。國家預警信息發布中心發布的“2020年汛期預警大數據報告”顯示,2020年汛期,全國發布的185366條預警信息發揮了重要作用,預警數量比前4年均值增加38%;公開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4296起,全國地質災害發生數和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較“十二五”期間分別減少39%、41%。

“目前,國務院成立了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領導小組,正在推進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摸清自然災害風險隱患底數,為開展災害風險預警工作提供有力決策支持。同時,應急管理部將進一步加強與中國氣象局等單位的滾動會商,并根據研判結果督促重點地區落實屬地責任,讓預警行動措施落地、落實、落細,切實推動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陳勝告訴記者。

提高意識 防災害于未然

只有認識災害,才能減輕災害帶來的危害。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除現代火山活動之外,幾乎所有類型的災害都在我國發生過。每種自然災害的特征、危害各不相同,預防、避險的方式方法也千差萬別。比如,臺風、洪澇災害來了怎么應對?地震發生后如何自救?如何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森林火災發生?泥石流和山體滑坡在發生前有哪些征兆,如何及時逃離?等等。這些問題看似離生活很遠,但卻關系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如果能掌握災害的規律及逃生方法,就可以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自然災害發生后,居民是最直接的受害群體。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是我們這幾年,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積極推動的事情。”楊愛東告訴記者,湖北省財政每年安排協調2800萬元支持防災減災宣教體驗場館、城市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和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創建,為居民提供體驗式、互動式宣傳教育,以及安全便捷的應急避險服務,從而提升城鄉基層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應急能力。

湖北咸寧是水災頻發的城市,素有“十年九淹”之說。在咸寧市新建成的防災減災體驗教育館內,記者看到,這里通過圖文展示、情景再現、互動體驗等方式講解自然災害知識和避險要點,館內設計了地震小屋、幻影劇場、應急小課堂等特色展項。

咸寧市應急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張林告訴記者,體驗館投入運行后,預計每年接待觀眾5萬余人次,其中一半以上是學生群體。目前他們正聯合消防、氣象、燃氣、電力等部門,共建共享,將體驗館打造成“市民安全教育學校”。

咸寧市咸安區萬年路社區是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社區黨委書記徐軍英對記者說,年來,他們組建了一支150人的防災減災工作隊伍,全面負責轄區3方公里、3.1萬余人的安全狀況。

“在城市,我們主要防范的災害類型是火災和內澇。”徐軍英介紹,工作人員對各小區潛在的災害隱患進行風險辨識,明確風險等級、風險部位,并告知管控應急措施和避險逃生知識,建立小區風險辨識明白欄,向小區居民廣泛普及宣傳。在小區全面開展隱患排查整治,提升小區居民災害防范意識。據張林介紹,目前,咸寧市的1406個小區已組建應急管理隊伍1336支,隊員6111人,累計設置警示標識4248個,排除隱患3689處。

防災減災宣傳教育貴在長期堅持、潛移默化。為了探索一種科學可持續的科普教育模式,武漢市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防災減災工作。武漢市應急管理局風險監測和綜合減災處處長吳學智告訴記者,該市引導武漢烽火集團利用現有房屋等基礎設施,投入5000萬元改建成為具有世界領先水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基地。同時,協助企業轉型發展應急產業,從而反哺公益項目,實現良循環。

夯實基礎 筑牢人民防線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基層是防災減災的“神經末梢”。防范化解重大災害風險,離不開基層應急管理人員以及每一名群眾的力量。只有群策群力,團結一致,才能構建起防范災害的人民防線。

2020年7月21日凌晨,湖北省恩施市屯堡鄉馬者村發生該市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大規模的山體滑坡。由于監測到位、預警及時,村民撤離轉移迅速,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基層災害信息員對災害的及時反映,以及相關部門的綜合分析和科學判斷,成為基層群眾躲避災害的制勝法寶。據陳勝介紹,目前,我國已經組建了一支80余萬人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各級災害信息員在承擔災情統計報送及管理、傳遞災害預警信息、降低災害損失和影響、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麻城市龜山鎮鮑家墩村地處山區,基礎設施差,曾是湖北省出名的貧困村。2015年,湖北省應急管理廳向這里派駐了扶貧工作隊,健全防災機制,開展災害事故風險評估、隱患排查整治,建立應急預案,發放村民“明白卡”等。“災害是造成貧困和返貧的重要因素,要想讓群眾過上幸福生活,必須提高村里防范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湖北省應急管理廳駐村工作隊隊長殷峻對記者說。

在鮑家墩村村委會,有一間村級應急指揮中心,村內十幾處攝像頭的監控信息被實時匯總到這里。村民有沒有在野外燒秸稈?祭掃時有沒有點火?危險區域有無發生災害的風險?都可以隨時查看。此外,發電機、探照燈、滅火器、救災帳篷等應急救災設備整齊碼放,方便隨時取用。村里還依據地勢,建立了三塊應急避難場所和一處應急直升機停機坪。鮑家墩村村主任鮑在佳說,“以前,村民們缺乏防災減災意識,經過這幾年的宣傳教育,以及基礎設施的改造,村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變化。大家對災害的認識更加深刻,防范意識也更強了”。

楊愛東告訴記者,湖北省全力推進應急系統186個扶貧駐點村綜合減災工作,省財政給予每個村10萬元補助,用于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防止和減少因災害事故致貧返貧。

應急管理部新聞發言人、新聞宣傳司司長申展利說,在偏遠地區,基層應急管理人員利用互聯網、應急廣播、大喇叭等手段,打通災害預警“最后一公里”。同時,著力提高基層的應急救援能力,培育和規范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災害防范應對工作。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備案在冊從事防災減災救災的社會應急力量有1700多支、應急志愿者有60多萬人。

陳勝表示,下一步,應急管理部還將持續深入開展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示范縣等基層示范項目創建,加強對鄉鎮(街道)、村(社區)應急能力建設的指導支持,筑牢防災減災救災的人民防線。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