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各方面表現,可以認為我國經濟進入了以推進疫后經濟加速復蘇和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為主的階段。”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于春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中國宏觀經濟論壇日前發布的月度數據分析報告認為,在供給側,三次產業全面恢復增長,工業增速已經超過去年的水平,人員聚集的常態化有望推動第三產業增速進一步提高。在需求側,資本形成和凈出口的恢復較快,對GDP增長形成正向拉動作用,但是消費需求的恢復較慢,對GDP增長的拉動依然是負向的;總體價格水平不斷趨穩,總體經濟景氣持續處于擴張區間,這些都顯示出我國經濟持續向好和加速復蘇的趨勢。
但于春海分析認為,細分價格指數和景氣指數的明顯分化,顯示出市場需求力量尚未得到全面修復,外貿和用工等方面依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短期中存在內需增長乏力和外需增長不可持續的問題。
該報告強調,中國需要關注外部世界經濟多個風險點。國外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持續下滑,短期暫時失業下降與長期永久性失業上升并存,這會帶來更多的政策乃至政治不確定性;不同地區交替擴張的疫情動態,使得疫情沖擊在全球分工和貿易網絡中不斷傳播、擴散和循環疊加,這會顯著放大和延長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負面影響;世界經濟尚無法擺脫全球疫情第三次加速增長的潛在威脅;國際政策協調陷入困境,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在疫情沖擊之下,各國政策之間的潛在競爭性進一步提高。
于春海認為,我國必須以國內消費需求為支點,夯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基礎,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該從收入、消費傾向以及供求適配性這三個渠道同時發力,推動國內消費特別是居民消費增長潛力的充分釋放。
第一,通過體制機制上的變革和創新,完善市場的制度基礎和支撐性條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國內供給結構的完善,推動高質量、高品質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增加,提升供給體系對居民消費需求的適配性。第二,全面實踐以制度型開放為核心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通過制度層面的開放和完善,吸引外國高水平服務企業進入我國,不僅能夠直接增加我國國內高品質服務的供給能力,而且能夠促進本土企業服務水平的提高和品質的改善。第三,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創造更多的高質量就業,推動就業穩定性和收入穩定性的提高,減少居民的謹慎性儲蓄動機。第四,通過完善要素市場、改革戶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改革收入分配體系,提高工資性收入比重,降低居民就業和生活的不確定性,減小收入差距,促進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傾向的提升。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