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佳格天地創始人張弓:當衛星遙感技術與金融結合,會有什么火花?

2021-06-01 14:17:47    來源:消費日報    
“在硅谷,我看到了科學技術和產業的緊密結合,這種新的模式太令人振奮了,我應該去干這個事兒,哪怕是千難萬難。”曾就職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8年的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佳格天地”)創始人兼總經理張弓日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下稱《21世紀》)記者采訪時稱。

張弓所說的“事兒”,就是衛星遙感技術。

“以前人類是趴在地上看世界,現在我們通過衛星天眼來洞察世界,以上帝視角觀察地表上一絲一毫的變化。”在張弓看來。

衛星遙感技術怎么和產業結合?張弓介紹稱,實際上,這項技術在農業保險、信貸、農產品期貨交易等領域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應用,而且從效果來看,已經證明了它的有效。目前金融領域合作的機構包括銀行、保險、期貨、農擔公司等。

2021年是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的第一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鼓勵開發專屬金融產品。

今年4月,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2021年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通知》提出,銀行業保險業要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和數字化技術在涉農金融領域的應用: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基于大數據和特定場景進行批量獲客、精準畫像、自動化審批,切實提高農村地區長尾客戶的服務效率;鼓勵保險機構探索利用互聯網、衛星遙感等科技手段,提高農業保險的數字化、智能化經營水

不過,張弓看得更遠。“中國作為產業上最核心的國家,佳格天地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要做數據的建設者和標準的設立者,用幾百顆衛星、幾十個不同的數據提供商做整合,實現標準化的數據輸出。”張弓表示。

張弓,受訪者供圖

如何在農業金融領域應用?

《21世紀》:佳格天地的核心技術及其應用都有哪些?目前外界可能主要了解的是夜光指數等個別項目。

張弓:佳格之前一直都是做基礎相關的應用,最在逐步推進包括給金融在內的企業做信息服務、數據服務,這項技術最在國外也比較時興。

這項技術說起來也簡單,就是把地面上的攝像頭搬到天上去,天上的攝像頭好處是地球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拍攝到。

這項技術尤其對于金融場景來說,最核心的是有幾個特征:數據的公共、公開、客觀、合法、及時、全面、可追溯

怎么理解?人類是一個公共空間,不論是美國還是中國發射的衛星,拍攝的照片是一模一樣的,也就是內容是一致的,就保證了數據的客觀,我們也沒有特殊渠道拿到一些獨特的數據,數據的客觀不會受到質疑。

及時是指衛星能夠及時拍攝到地球上發生了什么,時滯主要在于數據的匯集和處理過程;可追溯是指衛星不僅能記錄地球上當前發生了什么,還能追溯大概5年甚至10年前發生了什么。

這項技術國際上叫Alternative data,最幾年發展特別快,在中國翻譯過來叫“另類數據”,中文的翻譯可能不太準確,給人感覺是比較特色或者什么的,其實不是這樣。

“另類數據”意味著還有主流數據,比如我們經常采用的審計、調查、統計等方法獲得的數據。由于國外數據體系建立得比較完備了,Alternative data指的就是用另外一種方法去獲得的數據。

我覺得這件事在中國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我們數據體系的構建雖然速度特別快,但畢竟只有幾十年的時間,特別是跟經濟金融相關的數據,可能都是在改革開放以來,四五十年的時間做出來的,進步非常快,但還在完善之中,所以“另類數據”可能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我經常用中國的交通法規來舉例,中國有很完善的交通法規,但中國進入汽車社會才二三十年,我們的社會慣、人的慣和認知都還在發展之中,以前可能有時候(交通)會比較混亂,有了攝像頭以后,違章停車、闖紅燈就少了很多。如果“另類數據”和中國的社會生產、經濟生活結合起來,從規范整個社會行為的角度來看,會起很大的作用, 我也期待“另類數據”能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們業務的核心落腳點在農業和金融為主的運用,逐步推進其他相關應用。

《21世紀》:在農業和金融領域的應用,有哪些典型的案例?

張弓:農業和金融涉及到兩個行業,我們都在做,我取一個交集的部分講講,農業金融

農業金融針對的是農業信貸,這也是普惠金融的一部分,主要是運用衛星遙感技術。今年4月,央行等七部委啟動了金融科技賦能鄉村振興示范工程,里面就提到了衛星遙感技術的運用。

過去做農業信貸,主要就是信貸員帶著資金找農戶貸款,這么做最大的問題是,絕大部分農戶沒有信用記錄,沒有銀行交易流水,也沒有工資單(收入證明),沒有有價值的資產。

這就陷入了一個困境,通過“地推”的方式,信貸員走村進戶,一個一個農戶問要不要貸款,做起來非常難,且信貸額度也比較少,利息更少,成本非常高,效率非常低。

我們的技術怎么做呢?通過我們天上的攝像頭給農戶提供收入證明和資產證明。收入證明是什么?首先確定某塊地是你的,然后通過追溯的方式,來看你過去幾年有沒有好好種地,現在種了什么作物,可以測算大概的收入情況。資產證明主要是土地和宅基地,可以看宅基地上是小洋樓還是其他的房子。

這樣做極大地降低了成本:一個是數據采集成本,我們的數據成本特別低;第二個是降低貸款壞賬率。

按照傳統的信貸方式,是否貸款、貸款多少會提前設定一些條件,貸款戶會想辦法去滿足這些條件去拿到貸款,造成了逆向選擇,壞賬率非常高,我們這種方式就可以把壞賬率降下來。

一畝地數據成本只有幾分錢

《21世紀》:這項技術聽起來很復雜,但你也說成本很低,低到多少?我們知道農戶貸款一般收益相對也很少。

張弓:技術聽起來很復雜,但實際上一畝地的數據成本非常非常低,甚至幾分錢不到。

為什么呢?因為地上攝像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范圍有限,很難移動,地面鋪滿攝像頭這件事非常難。但天上攝像頭,大概有幾百顆衛星就能實現對地面全覆蓋了,我認為是未來人類社會獲取數據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

當然,我說的成本極低是針對農業領域,如果有更高精度的要求,比如30cm*30cm,成本會高一些。農業領域基本上10m*10m精度量級就已經很高了,再高精度操作也不需要,這也符合中國農業實踐,當然太粗糙了也不行。10m*10m與30cm*30cm的成本差別有多大?每下降一個數量級基本就是100倍的價格(10m到1m是一個數量級),方的關系。

《21世紀》:目前已經在哪些地區運用了這項技術?具體在跟哪些機構在合作?

張弓:南北方都有,包括四川、安徽。和全國銀行、地方銀行都有合作,還有保險公司、農擔公司,農擔公司主要因為它要提供擔保。總體來說,保險做的相對多一些,因為之前保險政策推動力度更大一些。

現在我們非常能體會到國家在這個層面推動的決心,監管部門今年在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建立服務鄉村振興的內設機構,同時城商行、農商行要回歸本源、回歸主業,這些必然要用到新技術,這是一個利國利民又利金融機構本身的事情,大家為什么不推?

技術存在哪些可能的誤差?

《21世紀》:我們國家地形復雜,這項技術運用起來會不會有誤差?

張弓:有不同的模式,但方法是一樣的。我可以講講這項技術在農作物運用的原理。

我們人眼看農作物主要是看綠不綠,綠就說明種得好。但衛星遙感技術不是看它綠不綠,而是看它紅不紅。人眼看植物是綠色的,因為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藍紫光和紅光,不吸收綠色。

衛星遙感鏡頭可以分波段來去讀取數據,看它吸收了多少紅光、多少藍色光,來確定這塊地到底種了什么作物,是大豆還是玉米等。

這其中涉及一個建模過程,通過建模來區分到底是什么作物。因為不同作物吸收能量不同,最后轉化為有機物的效率也不同,比如大豆的轉化效率很高。

《21世紀》:那怎么區分這作物是野生的還是種植的?

張弓:這是個好問題,這涉及到另外一技術。

區分這塊作物是野生的還是種植的,主要從生長周期來判斷,野生和種植的作物生長周期差別特別大,我們會去觀察它的生長曲線,也會根據每種作物的生長曲線去分辨它到底是什么作物。

在觀察之前我們會先把一塊地給圈起來,在農業領域,一般是以10m*10m為一個單位,確定這個單位里是什么作物,生長情況怎么樣,收成怎么樣。

《21世紀》:我們怎么確定這些數據沒有被人為操縱?

張弓:我理解你的問題應該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權屬的問題,這個產品到底是你的還是別人的,這個我們可能沒法去認定,我們只能看到真實的物體,知道物體存在這個層面;第二個是精度的問題。

我們這類數據的好處是求真,尤其是一些宏觀角度,是特別明確的。比如,鋼鐵廠的能耗,鋼鐵廠沒事是不會燒煤的,燒煤能源消耗巨大,當然不是說不能做假,但是對于鋼鐵廠來說做假的成本巨大。再比如鐵礦石,全球鐵礦石就那么多,全部在我們的天眼下面,全球的一舉一動都是可以被觀察到的,并且核心的問題是總量變化,總量是非常確定的,做不了假。

當然具體到一些細微的東西,是否能做假,我們的數據也不能完全做到真實,所以在某種角度上需要數據更加真實可信,我們也會不斷推進。

核心競爭力在哪里?

《21世紀》:剛才你也說到這項數據獲取成本極低,那它的門檻或者說核心競爭力在哪?

張弓:數據成本極低,不代表門檻低。

第一個門檻,做數據處理,你剛才聽我講完了,是不是也覺得處理過程感覺很復雜,這個時候我們就得建立一套自動化的模型,因為這些數據都需要更新,有這樣一個過程,所以這項技術最重要的一個門檻就是如何去自動化處理這些數據。

中國20億畝耕地,960萬方公里的土地,如何實現全部的自動化處理,是很復雜的一個事。

以農業和金融為例,數據更新頻率是每周甚至每天,一顆衛星數據出來以后就得立馬把它做出來,但是天上有幾百顆衛星,這些幾百顆衛星又來自不同的數據供應商(不同數據供應商的參數指標可能存在差異),同一塊土地就有標準不同的幾百個數據。而且受到天氣影響,同一塊土地的數據可能清晰度不同。

所以,面對這些不同標準的數據,我們就得建立一個特別復雜的數據臺,來承接這些不同供應商的數據輸入,把這些數據整合好之后,實現標準化的數據輸出,這也是之前始終困擾著我們的巨大問題。

目前佳格在做的事情,很核心的就是要輸出這種高品質、高標準的數據產品,而不是像以前一樣僅僅提供一個數據報告。

第二個門檻也是我們爭取突破的,就是在技術應用時對業務的真正理解。以前我們做得很多的衛星相關的應用,其實都是以地理空間為核心,大多數應用都是在為測繪局、國土系統服務,后來發現我們不能只給客戶一個半成品,要直接讓它可以被應用,比如農業領域,要直接落到產量、種植期、農業災害等這些層面上;對金融也是一樣,比如保險要直接落到賠付率,落到具體標的,形成一個結構化的輸出,而不只是圖片。

再比如農業信貸,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提供電子化的收入證明、資產證明,以及農作物品種、生長過程等。這是一個很難的事情,需要真正懂這些業務。

從公司的角度,我們需要召集這些領域的人才,實現不同專業領域的融合,同時我們也要不斷跟客戶磨合,否則什么東西都做出不來。比如在保險領域,以前我不懂保險,經過了非常長時間的磨合,才能做出來真正可用的產品。

《21世紀》:那是不是可以這么理解,你們為客戶比如銀行,提供數據產品,這些數據產品是作為其風險模型中的風險參考因子,那在他們所有數據里,這個比重能占到多大?

張弓:這個可能要分不同的行業。

舉個例子,財產保險,財產保險的核心就是財產本身,那我們的核心就基本上是一直盯著財產就行,非常容易理解。

農業信貸就不同,其實一開始我們心里也比較忐忑。為什么,做信貸其實就要給客戶做畫像,一個全面的畫像,我們忐忑的就是擔心我們的數據會不會太薄了。

所以,這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第二個核心競爭力:對業務的理解。當我們真正進入應用以后,發現這里太缺乏數據了,沒有任何可信的數據,這個時候我們的數據就會特別重要,特別有價值。上面也提到了,農戶基本上是信用白戶,收入證明、資產證明什么都沒有。

而且我們已經檢驗了數據的有效,比如農戶貸款領域,最基本的就是不良率,雖然會涉及到不同的區域,但基本上我們的技術手段能把不良率降低一半。

《21世紀》:也就是佳格最大的競爭力之一就是對業務應用的理解能力。但金融機構自身對各種風險因素可能考慮更全面,佳格怎么和他們競爭,比如就有一家股份行發射了自己的衛星,而沒有從你們這里買產品。

張弓:首先,我覺得我們跟金融機構不是競爭關系,我們不放貸款,也不賣保險,完全不做這些事情,只是給他們提供數據服務,是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角色。

各種因素的全面考慮,比如怎么去設計模型、推廣產品、放貸款,那些都是金融機構的事情。具體到風險因子的設計考慮,我們會參與到我們的客戶業務中,也會輸出我們的一些經驗,但還是他們起主導作用。

為何沒有只服務于投資?

《21世紀》:除了農業信貸,佳格在投資領域也有一些涉及,能否具體講講?

張弓:工業領域比如能源、冶金、化工、鋼鐵等行業,也包括物流、交通等相關行業我們都在做,具體到一個工廠,比如它有沒有生產、具體的生產情況等,我們都可以監測出來。

拿鋼鐵行業舉個例子,按照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來講,首先體現我們的宏觀,宏觀是產業鏈上游鐵礦石的開采,世界上主要的鐵礦石開采就是幾個主要的露天礦,巴西、澳大利亞、幾內亞等,我們能看到露天礦生產的進度,以及主要出口港庫存情況。比如,幾年前巴西淡水河谷的礦因為水災造成尾礦礦難,生產停止,我們都可以知道。

你們可能會比較奇怪,這怎么知道?就是利用天上攝像頭,我們叫天眼,天眼上面有熱紅外的傳感器,我們可以知道礦場每時每刻往外排了多少熱量,根據能耗能反推出來產量是多少。所以,我們甚至可以知道每一個高爐的生產情況,全國幾百家規模以上的鋼鐵廠,我們都可以知道它在哪,然后反推出來它的生產情況。

緊接著就是下游市場,下游市場主要在中國,以基建為主,我們主要看全國3000多個縣級以上城市的基建情況,分析的核心就是避免地面建筑這個月和上個月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主要是地基往下挖深了多少,以及往上漲了多少。

知道全國基建的建設進度非常有意義,在中國其實一二線城市數據非常清晰,變化不大,所以對比頻次不高,可能按月或者季度來對比進度,但三四五六線城市的變化趨勢非常明顯。

這樣的數據有兩個好處:一是快,比其他人提前知道,我們知道,不管是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還是企業自己發布的數據,都有滯后;二是真實,上面說到我們的數據有公開,公開數據有一個好處就是有一個求證的路徑。

實際上國外也在做相關的數據,一部分是做他們本國的業務,另一塊就是做中國的業務,占比非常大,尤其是對中國上市公司或者相關數據。所以,我們的數據某種意義上也是站在這個世界的前端,通過這種技術去觀察中國自身如何,全世界如何。

《21世紀》:聽下來,感覺這些數據服務投資更好,而不是應用于農業信貸。

張弓:其實很多客戶也跟我說,你們數據核心用處就兩個:一是投資,二是大宗商品交易,任何人都先想做這兩個事。我也特別理解,但人類社會是復雜的,我也認真思考過,我講一下我的思考路徑:

我當年想做這事情的時候,就直接奔著說先自己搭一個模型,要不上來炒期貨,但是隨著看了一些美國金融發展史的書,就覺得這事兒不對。為什么?你會發現歷史上像這種先進的技術進步在金融領域其實很常見,比如信鴿、電報的發明,大家想一想就知道,這些技術只能帶來短期的超額收益,不會帶來長期的價值。因為這些數據都是公開數據,你可以這么做,別人也可以。

我覺得我們不能這么做,因為我們存在著一個歷史契機,就是打破原有的信息不對稱的模式,目前我們也在跟相關部門進行合作,制定在金融市場上立得住的標準,能夠被大家所認可,大家能從中獲得收益的標準,這也是我非常有信心,而且有耐心去長久做的事,這件事不是兩三年甚至不是五六年的事情。

就比如我們現在主推的夜光指數,就是要不斷在生產、交易投資的過程中,讓大家從中獲得收益。而對于我們來說,夜光指數的推出沒有帶來直接收益,我們就是想得到大家的反饋,建立指數。

事實上,佳格有很多東西我們是不賣的,基本免費讓大家來用,我們關注的是別人用完了之后有沒有給我們反饋,以及什么樣的反饋。

技術瓶頸在哪里?

《21世紀》:在你看來,這項技術的瓶頸在哪?

張弓:瓶頸是存在的。

第一個,有些事情做不了,比如我們的數據沒法監測類似佳格的企業經營好不好,因為我們主要是人。也就是說,我們有些行業就是做不了,我們主要的針對是第一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有一些也在做,比如各個城市的消費指數,主要通過夜光指數來反饋。所以,這個技術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只有部分行業對這些核心數據有依賴。

第二個局限在于它是單一數據,比如上面提到的農業貸款,數據可能比較單薄。

《21世紀》:目前國內競爭對手多嗎?

張弓:有一些,但不多,個位數,但有我們這樣定力的比較少,因為大家都在想是不是能夠直接賺錢,這在中國都可能成功,只是我們選擇了去做指數標準這個角度,在國外也有一些對標企業和我們的思路比較類似,比如某家企業推出的全球原油衛星指數,在業界接受度非常高。

《21世紀》:你們的業務和金融服務有關,那金融監管部門會對你們有資質審核嗎?

張弓:現在還沒有,但我們其實挺期待有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我們業務更加聚焦,也能參與到更多的行業標準制定中。比如農業數據的標準制定,就是我們跟農業管理部門一塊制定的,保險的遙感測繪標準是我們跟保險行業協會一塊制定的。

還有就是我們目前算是這個市場最大的玩家了,我們更希望這個市場更加規范、合規地來推廣它的應用。

《21世紀》:最后一個問題,你怎么會想到從NASA辭職,回國創業?

張弓:我從小就特別喜歡天文,我也經常跟別人說,我特別幸運,是一個小時候有夢而且某種意義上長大了夢還成真了的人。

但是我覺得或者說我人生中更幸運的事是我在硅谷(NASA工作期間)工作時看到了一個新時代,也就是科學技術和產業的緊密結合,當科學技術能夠尋找到它一個商業用途的話,就會有大量的資源投入,同時商業需求會對科學技術提出更多需求,二者會形成一個正反饋,不斷地往前推進、快速地成長,這太令人振奮了。

所以從我自身角度來說,我覺得我不能再去造玩具了,我應該去干這些事情,哪怕這個事千難萬苦,自己也沒有干過,但我覺得這就是這個新時代給我們的機會。我相信,未來在中國做這些事情的人也會越來越多,這也是未來的希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