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海淀區城市管理服務指揮中心,一排排大屏幕跳動著各種數字。居民小區周界、消防通道、停車場、電梯轎廂、地下管網、充電樁等設施都接入網絡。輕輕一點,海淀各小區、街道的運行管理情況便直觀呈現出來。
海淀區正以高度集成的智慧管理體系——“城市大腦”,探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科技之路,打造新型智慧城市。隨著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20年已開始進入應用場景深化階段。
大數據助力疫情防控
“蘇卿,體溫36.2℃,正常。”
早上8點半,在海淀科技大廈入口,蘇卿只需在智慧樓宇疫情監測系統前一站,經過人臉掃描,僅1秒鐘,系統即完成了人員登記、紅外測溫,隨著屏幕顯示出體溫和身份,系統自動放行。不用人工登記,排隊的人們有條不紊,快速通過入口進入大廈。
智慧樓宇疫情監測系統正是基于海淀區“城市大腦”疫情防控系統研發的終端應用。海淀區疫情防控平臺結合“城市大腦”特點,采集互聯網大數據,采集重點地區來海淀區人員的變化趨勢、人員流向,為流行病學調查、精準查找密切接觸人員等工作提供參考數據。目前,該平臺已服務海淀全區700多個重點商務樓宇中的600多個,助力6萬多家企業復工復產。
在此基礎上,海淀“城市大腦”建設運營平臺公司與合作單位配合北京市相關部門,共同開發出多款疫情防控小程序,綜合形成覆蓋社區、樓宇等不同場景的疫情防控信息化服務保障平臺。
同時,“城市大腦”疫情防控平臺每天請公共衛生防疫專家做專題工作報告,依靠“城市大腦”的AI、大數據中心的基礎支撐功能,為疫情防控領導小組提供數據信息、輔助決策。
智慧社區賦能基層治理
提起智慧社區建設,海淀區西三旗街道永泰莊北路23號院小區的志愿者劉姐贊不絕口:“從外地回京的小區居民拿手機掃個碼就能填表,多省事兒!”
像劉姐這樣的志愿者大多分布在公共場合的出入口,“之前我們也會對小區的住戶進行摸查,但是基本都是記錄在紙上,再存檔。以后再入戶摸排,可就不用拿筆記錄了。”劉姐說。
運用“城市大腦”打造智慧社區,破解的可不僅僅是填表困境。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各社區尤其是老舊小區疫情防控壓力驟增。在海淀區西三旗街道建材城西二里等多個小區,智能人臉識別測溫通行系統及車行智能道閘正在試點。這款高科技門禁系統,不僅可以實現小區封閉管理,還可以完成無接觸測溫和快速身份識別,大幅提升防控效率和質量。
“在此次疫情防控過程中,智慧城市建設成果得到了充分體現,更好地為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賦能。”海淀區西三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曹玉明說。
數據聯通服務多種場景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5月1日開始實施。如何讓居民自覺、準確做好垃圾分類,減輕盯守的人力負擔,讓垃圾分類更智能、更便捷?海淀區西三旗街道怡清園社區安居里小區依托“城市大腦”有了解決思路。
由攝像頭、外放設備、5G滿溢感應設備組成的垃圾分類“智慧眼”,可自動感應并語音提醒居民分類別投放。“智慧眼”數據聯通至“智慧社區”管理后臺,后臺人員可實時監控垃圾投放情況,并做針對性的培訓和宣傳。
如今,“城市大腦”建設已經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生態環保、城市交通等多個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治理渣土車違章、解決擁堵難題、完成人口房屋信息登記、實施水質實時監測和污染溯源……“城市大腦”打通多種場景中用戶與物聯網設備的關鍵數據,以龐大的數據庫為城市智能管理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馬 原)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