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券商流動性風控指標一度跌破預警線 券商流動性或再度偏緊

2020-10-13 13:35:41    來源: 券商中國    

大盤交易又開始活躍,券商流動性風控指標會再度偏緊嗎?

9月中下旬,深圳證監局發布的《證券期貨機構監管通訊》中對轄區某大型券商核心風控指標跌破預警標準的情況進行風險警示,這在行業引發強烈關注。券商中國記者經過求證,確認該大型券商為中信證券,而這并非中信證券首次因風控指標偏低而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針對此事,有數家券商高管向記者表示,流動性風控指標并非越高越好,一些中小券商將大量資金投入現金管理類,不利于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且增加了資金成本;流動性風控指標較低,或許意味著券商的資金運用比較充分。而從追本溯源來看,同樣是作為“舶來品”,銀保監會對銀行的流動性風控指標僅設置了100%的監管線,各銀行根據自身情況設置預警線。

券商中國記者多方采訪了解,這些行業人士都認為,監管可以對券商流動性風控指標實施精細化監管,基于大數據分析對單家券商的長期風控指標以及業務特性進行歸類,部分券商可以降低流動性風控要求;也有券商人士提出了不同看法,認為精細化監管的尺度拿捏難度較大,當前階段實操性不強,但這兩個風控指標在對各類資產的比例設定上,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龍頭券商流動性風控指標一度跌破預警線

據深圳證監局9月下旬發布的文件,“7月下旬,轄區某大型證券公司凈穩定資金率連續8個交易日在預警標準以下,流動性覆蓋率持續圍繞預警標準上下波動。公司曾預計7月底前能將該指標穩定在預警標準以上,但未能實現。近期,滬深兩市交易量持續處于高位,部分證券公司自營持倉、兩融規模持續增加,導致流動性指標較為緊張。”

華中地區某券商高管向記者直言,“一看就是中信證券,它的風控指標一直都比較緊,資金運用比較充分。”券商中國記者也通過官方渠道證實,通報所指券商確為中信證券。

其實,這并非中信證券首次因風控指標偏低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今年5月份,證監會修訂后的《證券公司分類監管規定》(征求意見稿)中對資本充足和風控管理指標進行了優化,新增“評價期內風險覆蓋率達到150%且凈資本200億元以上、風險覆蓋率達到150%的,分別加2分、1分”。據此測算,在2019年末符合條件的券商至少有15家,而中信證券的風險覆蓋率水平(166.90%)居末位,剛剛達標。

風險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流動性覆蓋率都是券商核心風控指標,后兩者主要用于衡量各券商的流動性情況。證監會在《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中規定的硬性標準是,證券公司上述三項指標均不得低于100%,預警線為120%。

也就是說,7月下旬兩市交易十分活躍的時候,中信證券的凈穩定資金率連續多日低于120%,流動性覆蓋率在120%上下波動。雖然這是一個時點性的數據,但梳理發現,中信證券的上述指標近年來持續均保持在較低位置。因此,行業對這份監管通報給與了更深刻的關注度。

釋因:資金運用更為充分?

這兩個風控指標高低在券商開展業務當中意味著什么?華中地區某中型券商風控負責人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凈穩定資金率主要衡量長期(一年)流動性,公式為“長期可用穩定資金/長期資產×100%”;流動性覆蓋率主要是衡量短期(30日內)流動性,公式為“優質流動性資產/未來30日現金流出×100%”。

這兩個指標較低,可能意味著券商的資金運用較為充分,比如,券商用短期負債去支撐長期資產,或者把更多資金投入到了短期可變現的資產上,會導致凈穩定資金率的下降,但資金成本也降低;假設這兩個指標過高,一定意義上意味著資金運用不太充分,從流動性角度來講意味著過于謹慎,券商整體資金成本會增加。

券商中國記者據Wind數據統計,2020年中報,中信證券的流動性覆蓋率為135.33%,在所有上市券商中最低,2019年末該比率達到151.15%;同時,中信證券的凈穩定資金率為123.16%,緊貼監管預警線,銀河證券、中金公司(2019年末)該比率也處于較低水平。

中信證券的凈穩定資金率突破預警線,可能出現了什么情況?北方地區一家中型券商資金財務部負責人分析道,可能是把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了短期可變現的資產上,或者是將資金投入到兩融業務;也可能是當時有一筆大規模的公司債到期了,將融資途徑改為短融,或者是增加了逆回購等短期負債,造成凈穩定資金率的下降。

上述券商風控負責人認為,“這些風控指標都是時點性的數據,但中信證券的風險覆蓋率、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率等各項指標都持續性地偏低,從我們外部立場來看,中信的考慮可能是在不突破監管標準,同時又在能保證持續融資成功的情況下,將資金進行充分利用。”

該人士認為,這一方面可能說明中信證券“藝高人膽大”,但在極端情況下,也可能是激進的表現。

證券流動性風控要求整體高于銀行

要理解流動性覆蓋率和凈穩定資金率的合理性,或許需要追本溯源。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早期中國金融機構的風控指標體系都是圍繞資本規模來設置的,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讓大家意識到流動性也能導致金融危機,隨后數年,我國銀行業協會和證券業協會從國外引入了這兩個指標。

當前,銀保監會在對銀行業的流動性指標監管中,設置了100%的監管線(和證券行業一致),但并沒有要求120%預警線,都是各家銀行自己設置預警線,有一些謹慎的銀行甚至將預警線設置比120%要高。但整體監管相對比證券業要更為寬松。

有頭部券商風控負責人認為,“從這個角度來看,券商行業的風控指標在審慎的基礎上又提高了一個等級。所以出現預警其實問題是不大的。”

北方一中型券商資金財務部負責人表示,目前全行業的情況來看,流動性覆蓋率的行業均值在250%左右,較監管線有較高的安全墊;凈穩定資金率的行業均值整體更貼近監管線。整體來看,中小券商的流動性指標會更高,大型券商的資金運用更為充分。

該資金財務部負責人認為,大券商流動性指標整體更低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大券商資本規模更大,業務開展的動力比較足,更可能去充分消耗資金;第二是大券商本身品牌效應更好,融資有優勢;第三是大券商的資金部門或者司庫部門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對資金運用可以更加充分,可以將成本進一步打薄,操作中有更強的專業性。

券商流動性指標應精細化監管?

證券行業風控指標雖然并不為大眾所熟知,但作為一只“無形的手”,對券商業務開展產生較大的影響。針對中信證券因核心流動性指標受監管警示的事項,多家券商人士都向券商中國記者表達了建言,認為券商風控指標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行業排名前十的一家券商風控負責人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監管設置的100%的監管線、120%的預警線本身是壓力測試的結果,是對所有資產進行打折所得出的監管指標。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指標越高的券商,發生流動性風險的概率越低;但是,這兩個指標偏低的券商發生流動性風險的概率是否更高,則需要斟酌。

北方地區某中型券商資金財務部負責人認為,監管可以對不同類型的券商實施精細化監管,但精細化監管的依據并不完全是券商的規模,更應基于大量大數據分析,對行業內單家公司的長期指標情況、業務個性特點,包括它是否出現過相關的風險,它的閥值、均值在哪個點上進行充分論證,然后對一些指標更優秀的券商降低風控指標要求。

在券商中國記者采訪過程中,多家券商風控人士、高管都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另有頭部券商風控負責人認為,這個建議聽上去好像有一定道理,但是在實操中拿捏尺度的難度很大。“目前在全行業推行精細化監管不一定能站住腳,但可以從側面印證的一個情況是,這兩個風控指標在各類資產比例的設定上,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

不過,也有中型券商風控人士認為,監管其實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對頭部券商的風控指標有了更寬松的要求。比如,在證券公司風險資本準備計算表中,監管根據各類證券公司的分類評價結果對風險資本準備有不同的要求,比如連續三年A類 AA 級以上(含) 系數為0.5,連續三年 A 類為0.7,A 類為0.8,B 類為0.9,C 類為1,D 類為2。

此外,今年初,證監會確定了6家并表監管試點券商,他們在資產折算中也享受了一些優惠。“其實監管對頭部券商的風控標準已經有所放寬,大券商依然將業務做的非常滿,或許大券商在開展業務中應該更加審慎一些。”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