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銀行業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點名信用卡資金用途后,多家銀行在官網發布提示,強調信用卡透支不得應用于證券投資或購房等非消費領域。8月17日,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包括光大、中信、平安、廣州農村商業銀行等均已發布相關公告信息。市場觀察人士認為,防止信用卡資金流入“兩市”一直是銀行和監管部門常態化管理的重點,并且在信用卡不良率出現上升壓力指示,目前銀行對于風險管理的需求相比之前更為緊迫,因此風控措施有所加強。
近一段時間,多家銀行密集發布公告強調信用卡使用規范,并警示持卡人違規使用將導致降低額度、交易失敗、凍結、鎖卡的后果,甚至其不良行為可能被上報征信記錄。例如,廣州農村商業銀行8月12日發布公告提醒持卡人,信用卡隨享金、現金分期資金僅限用于消費領域,不得用于生產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包括但不限于經營、購房、股票、期貨、理財以及其他權益性投資等。若在禁止領域使用隨享金、現金分期業務資金,可能發生交易失敗。
前一日,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公告稱,個人信用卡僅限持卡人本人日常消費使用,不能用于生產經營、固定資產投資、股權投資、套現等非消費領域,包括購房、投資、理財、股票、其他權益性投資及其他禁止性領域等,否則銀行將采取包括但不限于降額、止付、凍結、鎖卡等管控措施。
除上述兩家銀行外,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也發布了相應的信用卡合規使用警示公告。其中,平安銀行公告中還表示,對于違規使用信用卡的持卡人,該行將根據監管的要求,保留上報不良記錄至央行征信報告的權利。
在分析人士看來,監管壓力是促使銀行加強信用卡資金流向管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信用卡行業研究人士董崢表示,疫情導致銀行信用卡風險有所提升,或許監管部門對銀行提出了更高的風控要求。一位接近監管人士也表示,由于個別銀行風險問題,監管對信用卡業務的關注度可能有所提高。
6月24日,銀保監會下發的《關于開展銀行業保險業市場亂象整治“回頭看”工作的通知》中提到了銀行信用卡業務資金用途管控不力,違規流向非消費領域的問題。同月29日,銀保監會消保局又發布了《關于合理使用信用卡的消費提示》,指出信用卡的主要作用是滿足金融消費者日常、高頻、小額的消費需求,如果將信用卡借款違規用于房地產、證券、基金、理財等非消費領域,放大資金杠桿,易導致個人或家庭財務不可持續,會承擔相應后果,也會致使金融機構風險累積。
此外,分析人士也表示,信用卡不良規模的攀升促使相關業務風控趨緊。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918.75億元,較上年末大幅增加23.7%;占信用卡應償信貸余額的1.27%,較上年末增加0.29個百分點。
此外,董崢表示,銀行對信用卡加強管控并非完全是由于疫情,前期信用卡行業以擴張為主,風控主要在發卡后,因此更加嚴格處理信用卡的違規使用是信用卡行業發展到這一階段的正常舉措。
事實上,在2019年第三季度,銀行信用卡資產質量就已經發生惡化。在此之后,銀行普遍收縮了發卡規模。央行數據顯示,2019年第四季度,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新發卡0.45億張,環比下降15.95%。
上述接近監管人士認為,在監管和不良率的雙重壓力下,近期銀行的風控需求更為迫切,各行采取的風控措施應該是不完全同步的,需要基于自身風險情況、業務發展速度和監管風險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但監管對個人業務的關注仍屬于常態化動作的范疇。(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杜曉彤)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