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資訊丨讀懂廣州·解密|黃沙大道下,深藏柳波涌

2022-07-01 05:40:32    來源:大洋網    


(相關資料圖)

“柳絲千縷系漁船,釣罷人歸擁月眠,潮來潮去任漂泊,哪知人在水云邊。”這首題為《柳橋夜泊》的詩歌,寫的是老西關柳波涌的美景。“柳波涌”,這名字真是好聽,它到底在哪兒呢?我們能不能從地名里找到蛛絲馬跡,還原它舊時的模樣?

對柳波涌感興趣,純粹是因為它的名字很好聽。單憑“柳波”兩個字,眼前就可以看到一條蜿蜒的河流,兩岸垂柳依依,倩影映入碧波,漁舟過處,激起一圈圈漣漪,船兒過去很遠,還有漁歌依稀傳來……名字這么好聽的河涌,值得我們埋首故紙堆,去好好挖掘一番。

與我叨叨過的玉帶濠、大觀河一樣,柳波涌也早就變成暗渠,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不過,如果你趴在百度地圖上使勁搜尋,就會找到一條不起眼的小街——柳波直街。當然,這條小街不怎么能與“詩意”兩個字掛鉤,但老城區特有的安寧與煙火氣還是挺養人的。它的名字正是得自于柳波涌。據史料記載,柳波涌北接荔枝灣,流貫今蓬萊路與叢桂路,南入白鵝潭,與老西關四通八達的河涌形成一張水網,行船可是方便得很,“漁舟唱晚”的景象,在文人眼里很有詩意,對聚集于此“討生活”的疍家人而言,卻是實實在在的艱辛。

已經消失了的柳波涌到底有多美呢?我們不妨讀一讀清代詩人葉兆萼的《柳橋夜泊》:“柳絲千縷系漁船,釣罷人歸擁月眠,潮來潮去任漂泊,哪知人在水云邊。”雖說古代文人大多免不了有點夸張的毛病,但從詩句里,還是可以讀到柳波涌的寬闊(否則何來“潮來潮去”這一說呢),以及月夜下的寧靜和詩意。

泮塘清華池館圖,清代外銷畫家庭呱繪。(文化傳播/fotoe)

柳波涌的美好,還可以從“蓬萊路”這個地名里一窺端倪。老西關的水鄉風情,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再叨叨,只怕你要厭煩了呢。“蓬萊路”的地名從何而來,鑒于史料查閱能力有限,我不敢空口說白話。不過,據《水潤花城千年水城史話》一書,柳波涌的北面,有一條蓬萊基,“蓬萊路”地名的由來,多半與“蓬萊基”脫不了干系。

蓬萊基外是當時新沖出來的一片沙洲,就是現在的黃沙。帶“基”的地名在西關很常見,比如冼基、沙基、陳基、高基大街……所謂“基”,其實就是堤岸的意思,西關的大部分地區都是從海里“長”出來的,人們在水退后的沼澤地上耕田圍墾,修筑堤岸、防洪排澇,一個個帶“基”的地名就記述著這樣的故事。《荔灣故事》一書里說,當時這些堤岸,或以其功能,或以人們的愿望來命名,比如“蓬萊基”,就蘊含著人們期待這一片地方如海上仙島一樣美麗的愿望。這個名字當然有想象的一面,但若不是柳波涌“潮水綠侵楊柳岸,晚霞紅入荔枝天”的風景宜人,再加上白鵝潭煙波浩渺,恐怕也難以引起人們“蓬萊仙境”的聯想。

清代外銷畫家筆下的珠江風情。(李曉容提供/fotoe)

柳波涌畔的宜人風光吸引了諸多紳商來此修宅子、建園林。話說我們熟悉的“近代鐵路之父”詹天佑的故居,就在當年的柳波涌畔。看清代詩人陳春榮對其朋友在河畔營造的“荷香別墅”的描述:“堂開四面環水,復道亭臺,花香鳥語,風景可人”;對另一座河畔別墅“吉祥館”的描述則是“遙接白云山,前繞柳波涌水……梅影竹煙,幽趣有旨”。清幽是古代文人熱衷的審美境界,我們從這些詩句里看到的柳波涌,與繁華熱鬧的玉帶濠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象。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月華

關鍵詞:
[責任編輯:h001]

資訊播報

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17019456號-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