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時期文化產業新常態 多方合力文化“新業態”上線

2020-08-19 08:53:50    來源:中國文化報    

后疫情時期,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整體性反思和調整,要更加精準施策,推動未來文化產業發展進入更加穩定和繁榮的新階段。

文化“新業態”上線

從文化業態創新視角看,突發疫情改變了人們文化消費的方式與內容,直接影響到生產端供給,同時各種文旅新業態實現了從形式到內容的遷移,因疫而現的文化“新業態”未來將成為文化產業領域新增長點和發展空間。

教師轉身成了“主播”,傳統的課堂教學都去了“云端”,騰訊會議、企業微信、ZOOM等應用爆棚,這一輪文化業態扎堆轉身線上,既有傳統型業態的網絡化傳播實現“云端服務”,比如云辦公、云醫療(遠程會診)、云購物、云課堂、云旅游、云演奏、云招聘等,更有新型文旅業態的創新和發展,定制旅游與云演藝是其中的代表,并成為未來發展可期的行業業態。

最近幾年來線上旅游越來越熱,“定制游”已逐漸成為旅游形態的主流,但這次疫情卻推動了定制旅游市場的真正成熟,未來旅游市場進一步互聯網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疫情同樣給劇院、劇場運營造成了沖擊,傳統觀劇、觀影方式因為演藝停滯而改變了,傳統觀劇空間封閉了,“云演藝”卻登場。無法走進院線的春節檔電影《囧媽》與西瓜視頻合作,以純粹網絡形態走上一個沒有春節檔期的“春節檔”,沒有走進院線但卻成功了。制作人以6.3億元現金賣出影片播放權,開播幾天時間就有2億人觀影,播放量破6億次。電影形態網絡化正在逼使傳統院線深度轉型,電影作品互聯網首映本就是電影業形態創新的關鍵一步或深度轉型的常態。在這個數字化影響越來越深入的時代,文化業態、行業形態或許只有深度網絡化才能找到未來。

數字技術再造傳統行業

從未來行業創新與深度轉型視角看,數字技術對傳統行業的再造重塑更加深入,這不僅是形式或領域的擴散,更成為最具成長性的空間,甚至有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的發展方向。

疫情發生時樂觀預估的“報復性消費”在文化領域并未整體性回歸,作為一種需求彈性較大的商品,文化休閑、圖書培訓、演藝娛樂等,一方面受到長期文化資本積累形成的文化消費習慣制約,另一方面也有傳統文化生活領域內容和服務供給遠沒有和數字化社會的發展嫁接耦合,還沒有一個無障礙“零空間”的鏈接通道,也意味著文化產業發展供給樣態和文化消費模式要做到全匹配才行。

7月6日,人社部聯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統計局發布了9個新職業,其中“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城市管理網格員”“互聯網營銷師”“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在線學習服務師”都與文化服務消費有關系。因此,傳統文化機構應當借助本次疫情放大凸顯的“線上云”服務,加速實現信息化、智能化轉型,在文化產業數字化等產業領域深耕細作,借助數字化全面提升我國文化領域發展的能級和水平,從而更高質量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多方合力重塑文化產業

從公共政策視角來看,推動文化產業長期保持高速發展并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必須從短期解難紓困的急就章向穩定發展的制度創新轉型。

在疫情控制住以后,各級政府開啟了一輪政策“救場”之旅,分別從供給與需求兩端發力。在供給端采取加大“新基建”投資,直接降低稅費、鼓勵國有物業給予商戶免繳或減半繳納房租、緩交企業社保費等舉措,實施這些政策有效穩定了各類企業的運營發展,間接保障了穩就業目標,借助生產有序恢復社會發展活力。在消費端則主要以消費券發放形式刺激消費以提振經濟。根據騰訊微信統計,截至5月全國累計發放消費券超190億元,釋放了強力刺激信號以提振居民消費信心,催生激活銷售端與供給端聯動。消費券在拉動消費方面發揮了3至5倍的乘數效應,文化消費在疫后經濟恢復性增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在文化政策制定過程中,要著眼于從政府管理、科技驅動、市場力量等多方入手,不斷釋放各領域活力,整體性推動文化制度創新,通過多方合力重塑文化產業,這也是疫情帶給我們創造性推動文化發展的“危”中之“機”。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創新工程首席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宏存)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