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消息,近日,湖南省永興縣愛嬰坊母嬰店將一款蛋白固體飲料冒充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銷售給牛奶過敏兒童,虛假宣傳特殊功能,涉嫌消費欺詐。部分嬰幼兒服用后出現營養不良等癥狀。
此前,永興縣已成立工作專班,對涉事母嬰店進行全面調查,并對購買食用該款蛋白固體飲料的嬰幼兒進行免費體檢,對有癥狀的嬰幼兒進行臨床醫學診斷治療。湖南省政府對媒體報道的永興縣“蛋白固體飲料”事件高度重視,已責成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郴州市等組成調查組對涉事商家徹查,將根據調查結果依法從嚴從重處罰。
專家建議,確認孩子是否需要使用特醫奶粉是關鍵,如確實需要使用特醫奶粉,也要在醫生和臨床營養師指導下進行。
特醫食品審核嚴格,準入門檻較高
中國營養保健食品協會數據顯示,全球每年特醫食品的消費總額為560億元—640億元,市場規模以每年6%的速度遞增,我國至少還有70%的特醫食品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據中國疾控中心婦幼保健中心對城市嬰幼兒過敏流行病學的調查,我國0—24月齡嬰幼兒家長自報曾經或正在發生過敏癥狀的比例為40.9%。尼爾森數據也顯示,牛奶蛋白過敏市場年復合增長率達20%,預測到2021年可能達到22億元。
與嬰幼兒相關的特醫食品市場潛力較大,但準入門檻較高。據國家食品安全法規定,特醫奶粉的生產廠家除了生產和經營許可外,還必須通過食藥監管部門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審批。該項注冊審批需要提供研發報告、研發、生產和檢驗能力證明材料、臨床效果試驗等9項材料,審核非常嚴格。
記者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官網發現,今年3月25日發布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注冊決定待領信息中,寧波特壹食品和上海奧醫生物醫藥的2款產品未獲得批準。據不完全統計,適宜1歲以內孩子使用的已注冊批準特殊醫學用途嬰幼兒配方食品有30款。
在需求與供給的差距下,部分企業違法違規“頂風作案”。如涉事產品“倍氨敏”,其生產許可證號產品類別為“飲料”,根據國標要求,固體飲料蛋白質含量為0.5%~1%,遠低于嬰幼兒配方奶粉及特醫食品要求;其生產委托方湖南唯樂可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加工方天津市德恒科技有限公司也不具備特醫奶粉生產資質,其產品卻進入母嬰店被混淆為特醫奶粉銷售數年。
監管總局提醒:買特醫食品要看產品注冊信息
針對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選購,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了消費提示,建議消費者“四看”:一看產品名稱、二看產品注冊信息、三看適宜人群、四看貯存條件和保質期。
在適宜人群的辨別中,使用“倍氨敏”的家長對媒體表示,購買產品是由于孩子牛奶蛋白過敏,而產品宣傳氨基酸配方能解決這一問題。記者從知貝醫療專家處了解到,1歲以內的孩子奶是主食,如符合牛奶蛋白過敏的指征,才需要使用氨基酸奶粉。具體情況有三種,一是出現IgE介導的癥狀,常在食用牛奶后2小時內立刻出現蕁麻疹,皮膚水腫,唇、舌、腭和咽部瘙癢、刺激和腫脹,咳嗽,哮喘發作,惡心、嘔吐、腹痛和腹瀉等癥狀,有的可能會導致低血壓、心血管衰竭、過敏性休克。
二是出現非IgE介導的癥狀,常發生在食用牛奶2小時之后,如小腸結腸炎,表現為劇烈的嘔吐、腹瀉,引起重度脫水、嗜睡、休克,長期來看會造成體重減輕和生長停滯;或直腸結腸炎,表現為帶血絲的黏液性稀便。
三是兩者混合介導,出現濕疹加重,胃食管返流、喂養和吞咽困難、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體重減輕等胃腸道癥狀。
警惕將“疑似牛奶過敏”當做“牛奶過敏”
不過,專家指出,“部分孩子出現類似牛奶過敏的情況,實際上不是牛奶過敏,卻在家長誤解中使用了氨基酸奶粉。”在家長常見的誤區中,一是孩子每天多次解大便即認為是牛奶蛋白過敏,“成人每天一般一兩次排便,但孩子的排便規律不能等同,他們處于無法控制自己排便的狀態,有一點拉一點,多次大便是常態”。
二是孩子長濕疹即認為是牛奶蛋白過敏,其實濕疹是嬰幼兒常見的皮膚問題,即使不接觸過敏源,只要皮膚表面過于干燥,濕疹都會出現,“濕疹和過敏的關系是如對某物過敏,接觸該物可能會加重濕疹”。
三是大便有血絲即認為是牛奶蛋白過敏,“大便帶血絲可能的原因有很多,牛奶蛋白過敏不是唯一的原因,也不是最常見的原因。對于1歲以下的小嬰兒來說,最常見的原因是肛裂;如有陣發性腹痛、發熱的癥狀,也要考慮感染引起的腸炎。”
四是將過敏源檢測作為診斷結果,“診斷牛奶蛋白過敏需食物激發試驗,醫生結合病史,進行有安慰劑對照的雙盲試驗,才能較準確地判斷孩子是否真的牛奶蛋白過敏。”在過敏源檢測中顯示對牛奶過敏,并不意味著接觸牛奶一定會出現過敏反應,或者此后不能食用牛奶。
專家認為,相比嬰幼兒配方奶粉,特醫奶粉仍是小眾范圍的需求;在實際生活中,牛奶蛋白過敏家長憑感覺自行判斷可能有誤,診療中也可能過度診斷,因此特醫奶粉的使用也要審慎,減少濫用。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