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考研預報名正式開啟,2021屆考研大軍正式打響了第一槍。與此同時,線下自習室也開始火熱起來。北京商報記者在多家團購平臺統計發現,截至9月24日,北京至少有近70家線下付費自習室。不過,相對于教育培訓的其他市場,較低的準入門檻意味著,付費自習室要想做成規模化和品牌化,可能有點難。
各自為營
“自習室這種模式在日韓的發展比較早,他們已經摸索了30多年。”竹川學社自習室的負責人吳女士(化名)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了自己開辦自習室的初衷,“去年的時候,我自己備考MBA,在備考過程中發現在家確實很難靜下心去學習,后來我就去線下自習室體驗了一下,覺得學習的氛圍很好,另外我也有創業的打算,就萌生了開辦一家線下自習室的想法。”
今年1月初,吳女士在朝陽區常營附近開辦了第一家自習室,今年9月又開了第二家分店。“第一家店開業之后由于疫情確實遇到了一些困難,后來逐步回暖,學員都陸續過來了,自習室也考慮到防疫的需要,就開了第二家店對學員進行一部分分流。”目前,吳女士的兩家自習室共有74個座位,固定學員超過20人。而自習室的一般容量都在50人左右。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在大眾點評等平臺搜索發現,大多數線下付費自習室集中在海淀區和朝陽區,這也是北京高校、教育機構較為集中的地區。自習室收費一般包括單次、單日、周卡、月卡等多種形式。便宜的單次體驗卡僅需幾十元,最貴的年卡售價一般在6000元以上。“線下自習室這種形式,為學員提供了共享的學習空間,主要成本集中在房租上,定價時,房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吳女士坦言,“自習室不適宜扎堆開,還是需要在選址上下功夫。”
而據大眾點評自習室排行榜的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尚未形成連鎖品牌自習室,絕大多數都是各自為營的獨立店鋪。吳女士也向北京商報記者透露,目前北京只有兩家自習室開設了分店。
周期性需求
在線下付費自習室陸續升溫的背后,是近年來越來越火熱的研究生和公務員等相關類型的考試。
“我是從7月開始來自習室學習的,買的是季度卡,現在因為疫情,進入大學圖書館非常不方便,來自習室就比較方便。”作為選擇線下自習室的一員,小莎正在準備研究生考試。
在小莎看來,自習室的環境很安靜,和圖書館比起來也更加保護隱私。“來自習室學習的學員基本都有明確的目標,所以我覺得學習氛圍甚至會比學校圖書館里更好。對我來說,選擇自習室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距離問題,其次是自習室的環境,價格是我最后考慮的因素,目前大多數自習室的價格相差都不大,都在接受范圍內。”
據悉,目前絕大部分自習室都會給學生提供茶水、文具等方面的服務,并開設多個功能分區。以竹川學社為例,自習室內分為沉浸閱覽區、鼠鍵區和個人工作站。另外,還有部分自習室為24小時營業,并開設暗室,滿足不同學員的需求。
“線下自習室是分淡季和旺季的,大型考試結束之后,學員就會比較少,在考試之前,來自習室學習的人會多一些,有一定的周期性特點。”吳女士表示,來自習室的學員年齡段集中在16-30歲,除了備考的學生,也有不少職場人士青睞自習室安靜便利的環境,過來看書或者處理工作。“他們一般會選擇晚上或者周末過來。”
準入門檻低
教育培訓市場的火熱促生了自習室的涌現,作為培訓新經濟的產物,線下自習室一直沒能走向品牌化和規模化,這與其準入門檻低不無關系。
中關村教育投資管理合伙人于進勇表示,線下自習室的出現證明了市場上有這樣的需求存在,但如果自習室僅以提供空間的方式運營,進入的門檻會比較低。“存在用戶需求、進入門檻低,這類的市場我們叫作‘螞蟻市場’,大家都可以進入這一領域,但做成規模會很難。”
“之前也有一些MBA培訓機構和留學機構來找我們談合作,希望我們在店里幫他們做宣傳給他們導流。但這種模式我并不是很認可,我希望能和他們開展雙方共贏的合作。”吳女士表示,“也有一些線上的教育機構找到我們做線上課程,表示會給我們開一個端口,用戶通過這個端口就能得到一個比較優惠的套餐,我們也成為他們的線下平臺,但這方面的探索我們自習室還沒有開始做。”
吳女士的規劃是在明年繼續開設分店,“復制自習室的模式其實是比較困難的,但我想先嘗試一下,看看數據如何”。
于進勇進一步指出,如果線下付費自習室想要做大、做成規模,可以在空間中加入一定的賦能工具,“比如提供相應的答疑服務、學習資源和老師等,這些能夠為學員額外提供提分或學習的必要條件,或許會成為線下自習室提高競爭力的核心壁壘;此外,線下自習室還要盡可能在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口碑,保障自身的生存”。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