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專家提醒稱,中國糧食安全保障條件十分脆弱,稍有松懈即會引發全局性嚴重問題。如果耕地下降到18億畝以下,加上單位產量的下降及干旱等因素,糧食總產很容易下降。
為保障糧食數量,多年以來,中國采取了各種措施保證增產,近年來則開始通過對供給端的儲備進行挖潛。據此前的一項相關估計:全國每年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的糧食約為800億公斤,相當于中國糧食總產的15%,即2億人消費的糧食數量。
為實現中國糧食的自給,減少糧食產后損失和浪費,亦可構成“節流”。就此方面,中國在數年前就在規劃和實施的主要途徑為:
一、控制糧食作為投入品的消耗
首先是合理控制工業用糧,其次是大力發展節糧型養殖業,第三是節約用種。
二、減少糧食儲存和保管環節的損失
首先是減少農戶儲糧損失,其次是減少運輸損失。
此前有數據測算,我國每年僅在糧食儲存、運輸和加工環節造成的損失浪費就高達700億斤。研究界亦普遍認同,中國應普及推廣經濟、適用、防蟲、防霉儲糧新裝具、新技術,幫助農民減少產后損失。示范推廣綠色、環保、智能糧食儲藏設施設備,鼓勵適度加工,提高物流效率,減少糧食流通環節的損失損耗。
為盡量實現“顆粒歸倉”,對于質量并不太好的糧食,中國通過建立各項體系,也搭建起了一張涵蓋多重等級糧食的收購網絡:收購入庫的糧食為當年生產且符合三等及以上國家標準;四等及以下的糧食由地方政府組織引導實行市場化收購;因自然災害或其他原因造成不符合質量標準或食品安全指標的小麥和稻谷,按照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和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負責制要求,由市、縣組織收購處置。
三、減少浪費消費
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中國科學院2018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餐飲業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達11.7%。2015年僅餐飲業餐桌上的食物浪費就達1800萬噸,相當于3000萬至5000萬人一年的口糧。
為提倡節約糧食,2019年10月時,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中國的糧食安全》白皮書指出:大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增強愛糧節糧意識,抑制不合理消費需求,減少“餐桌上的浪費”,形成科學消費、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的良好風尚。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對糧食安全還是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對于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任何微小的浪費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只有堅持一手狠抓糧食生產,一手狠抓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才能真正有底氣將自己的飯碗端牢。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