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與十四五規劃編制

2021-02-03 16:54:42    來源:中國網    

期,各高校都在編制“十四五”規劃,但是,有的高校編制方式很特別,他們將編制任務分解給各個基層單位,規定統一模板,讓部門先提交小規劃,然后由學校發展規劃處匯總而成學校的十四五規劃。

這種方式編制的規劃一定存在漏洞。如果學校原有的運轉機制存在一些管理和制約發展問題,基層單位編寫規劃時就繞不過它們,也給不出解決方案。這種先底層、再頂層的匯總式規劃編制,沒有事先考慮學校發展中的制約因素,漏缺面向問題的改革,默認有缺陷的體制機制,回避固有矛盾,不具備新發展理念,做出的規劃不可能推動學校高質量發展,也不可能做到開好局、起好步。

一、以“底層設計”為主編寫規劃默認固有問題存在

1.中央、省、市等上級“十四五規劃”起草工作都強調了要加強“頂層設計”。國家層面的十四五規劃并沒有要求各省先提交自身規劃;省級十四五規劃也沒有要求各個市地先提交本市規劃;市級也沒有要求各市屬單位先提交自己的規劃。

學校要求各個校屬單位、部門先提交十四五“小”規劃再匯總成“大”規劃的做法,是對“加強頂層設計”的曲解,不符合“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原則”,不能促進學校的深化改革開放

2.學校目前運轉過程中存在的多個矛盾點,在十四五期間是否應該針對問題實施改革?如果不改,仍按老模式編寫規劃,把十三五存在的問題帶進十四五,允許這些絆腳石依然存在,使學校在固有矛盾中艱難推進,勢必影響其發展;如果改革,則必須從學校層面正視矛盾,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在學校層面先確定改革方向、新的運行機制等。只有在學校方針、政策明朗前提下,各單位再編制十四五規劃才有依據,否則就會毫無方向的瞎編亂想,編出的規劃要么無法實現,要么老調重彈,學校進入不了良循環。

例如:有人說:下一步學校將實行校院兩級管理。那么學校總要把這個方針確定下來、告訴我們,我們才能依據這個方針去做自己的規劃。

再如:學校現在對行政人員雙重身份不加限制,首先違反了人社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試行辦法[國人部發〔2006〕70號]第三十二條事業單位人員原則上不得同時在兩類崗位上任職,因行業特點確需兼任的,須按人事管理權限審批。”的規定。

其次,行政人員的雙重身份也鼓勵部分教師爭相進入機關。他們到機關的目的是為自己評職稱找跳板、創先機。但由此而產生一系列矛盾、不公、官與民爭利等等多個問題。

諸如上述問題的存在與改革,均涉及學校層面政策調整。在學校政策方向不明確前提下,部門怎么能做好十四五規劃。

3.有時我們也在想,科技處干脆要求全校教職工每個人都按一個模板先寫出其十四五科研規劃,我們再將其匯總成全校的十四五科研規劃。可這種真正的“底層設計”克服不了很多現實中的矛盾,且將自己的工作轉嫁給了別人,是懶省事行為。

再說了,即使全校教職工都按照模板編寫了自己的十四五科研量化指標,但一定是每人的論文、項目數量多少不一、層次不同,而我們總不能簡單的將個人定的數量相加作為學校指標吧,因為這樣做就是默認有的人要多干、有些人少干,還有些人可以不用干,其公蕩然無存。

另外,老師們自己制定指標大多靠推測,沒有科學依據,甚至是瞎對付。沒有學校最新政策指引,寫出的的科研規劃目標一定是五花八門,各人搭臺亂唱戲,匯總出來也是個“大雜燴”。

這樣一來,我們的部門規劃指標就是形式主義作品,帶著官僚主義色彩。

4.有人希望我們編制“十四五”規劃時,對科研成果設定量化指標。但實踐告訴我們:這不可行。科學研究是長期的過程,成果的產生與否不可預知,時間長短不一,這是科研的自然規律。我們在支持學校科研工作中必須遵循,且不能超越這個規律,更不能憑空想象制定目標。

假如我們讓個人自己制定目標量,就存在三個問題,一是他能否科學的給自己定目標;二是他是否會據實申報,很可能有的人則瞎編亂報,可信度不高;三是假設他們能夠科學的設定目標,那也一定是目標高低、數量多少不一,結果一定是大家定的目標差距大。

總之這種讓其自己設定目標的方式,其可信度或科學受到嚴重質疑,不可行。

有人提出按人頭比例去設定,但數量標準是難題。不同專業特點不一樣,數學、外語等或一些理學專業與工科完全不同,其成果的產出率也差別很大。一個數學定理產生有多難大家是知道的,但諸如化工一類的工科專業則產生成果的概率大。如果設定量化標準對其有區別時,大家會認為不公;但若統一規定標準,則那些科研能力弱的老師必然面臨完不成任務的窘境,他們就可能去拼湊一些低層次論文或項目來充數,有的還可能通過買賣論文、成果掛名等手段來完成任務。這樣的結果只是科研數字好看,顯示出學校“科研成就顯著”的假象,但它們并非有價值的科研成果,是形式主義、面子工程指揮棒下的成果。

“十三五”期間我們制定了一系列科研指標,但結果卻是高層次成果指標一項也沒完成,低層次成果一大堆,甚至有買賣論文等學術腐敗現象,這樣的結果不是我們設置指標初衷,但卻是教訓,說明我們定指標的方式不科學、無依據,是違背科研規律的一廂情愿,他提醒我們應該考慮這種做法是否應該改革了。不能再通過下達數量指標給人們規定科研任務了。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內容中:“8.改進高等學校評價。...,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淡化論文收錄數、引用率、獎項數等數量指標.。。”已經明確指出要淡化“數量指標”,如果我們仍然繼續在規劃中用數量指標做要求,與中央精神不符。

5.不適合對所有的工作都下達規劃數量指標

學校常規的招生規模人數、建筑面積、藏書、職稱比例等可以規劃數量。但是,科研成果的數量則不能作為規劃指標。科研成果要的是質量,不是數量,國家一再強調科研要重質量、淡化數量。如何提高質量是規劃應該考慮的問題。重視質量不是靠喊口號來實現的,要有實際行動,要有經費、人員投入,要有基礎設施建設、高標準的科研實驗室,要購買高精尖試驗設備,要有專門用于管理隊伍以及人員編制配備政策,要有高素質的專業團隊建設和專業學術帶頭人,而且他們必須能全身心的投入科研,還要能夠尋找、捕捉項目機會,并針對有潛質的項目做詳細的可行論證等。這些不但需要學校的政策支撐,還涉及人事管理制度、經費預算等多個重大問題,是需要學校明確大方向的。重視質量不是靠數量指標來實現的。

二、應當以“頂層設計”為主編寫規劃

6.要加強頂層設計,而不能依靠底層設計

底層設計就是執行層而非領導層的設計,具體到學校就是指各處室層面上自行安排的制度,它具有自發、分散和靈活,還具有主動、自覺,發揮主觀能動的作用。底層設計需要好的頂層設計做先決條件,當頂層設計存在問題時,底層設計便不能發揮作用,要么無所適從,要么瞎忙乎,瞎折騰。

如果弱化頂層設計,則不利于學校管理水提升。頂層若出現問題就無力控制底層,就會出現底層設計代替頂層設計,形成混亂。年來,中央強調加強頂層設計,就是因為底層先行先試也好、摸著石頭過河也好,這種各吹各號,各拉各調的方式存在極大的風險和代價。每個部門都站在自己利益角度完全根據意愿、意圖形成設計,最終地結果只能是:底層設計變成了權威設計,頂層失去了權威,必然造成步調不一致,方向不統一的自由化局面,隨時有可能產生矛盾。

頂層設計是發端于高層的設計,它具有總體、規劃和戰略。頂層設計不可或缺,特別是:當在傳統體制框架下,已經出現面對改革發展不能突破的瓶頸時,頂層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此時如果還完全依賴底層設計,讓底層設計代替頂層設計,將底層設計匯總形成頂層設計,就等于沒有頂層設計,是不負責任、不能負責的表現。

所以,“頂層設計”很重要。

7.學校十四五規劃編制中的必要因素

學校的十四五規劃應該致力于解決十三五期間存在的各種影響發展矛盾問題,要遵循:堅決破除一切體制機制障礙,破除一切隱形壁壘,破除一切發展制約。把問題找準、情況吃透、對策謀實,挖掘后勁潛力,著力補齊短板,以補求進、補中趕超,增強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力量。(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數媒中心周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