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上市公司突破4000家大關 單月新股發行數量創歷史紀錄

2020-09-07 16:08:04    來源:羊城晚報    

比起滬深指數整數關口的來臨,滬深上市公司實現整數關口的突破要顯得低調許多。截至9月4日,滬深兩市上市公司達到4002家,沖破4000家大關,上市股票總數達到4069只,其中廣東上市公司數量最多,達到651家。而在剛剛過去的8月,兩市共有63家新股發行,創下30年來單月發行數量之最。

注冊制是A股擴容的重要推手,為企業邁向資本市場提供了兼具包容性和高效率的通道。今年1月至8月,IPO過會率一直維持高位,注冊制從受理到發行的周期大幅縮短,僅為同期核準制的60.09%。

吐故才能納新,在IPO放量的同時,退市制度也逐步完善,個股數量不能無止境地線性增長。截至9月4日,今年兩市共有11家上市公司面值退市。

A股上市公司突破4000家大關

9月3日,隨著滬深上市公司再增3家,上市公司總數首次突破4000家。截至9月4日,這一數字達到4002家。上交所和深交所官網顯示,截至當日,滬市上市公司有1717家,其中主板1547只,科創板170只;深市上市公司有2285家,其中主板469只,中小板964只,創業板852只。

市值的攀升也備受外界關注。據兩大交易所官網,截至9月4日收盤,滬深兩市所有上市公司的總市值已經達到75.95萬億元,如果以2010年滬深兩市的總市值為參照,相當于再造了兩個股市,相比于1990年12月“老八股”時期的23.82億元總市值增長了約3.4萬倍。

五年前,上證指數接近5000點時,A股的千億元市值軍團曾有73個成員,而如今這一數據正不斷地刷新。根據同花順iFind客戶端,截至9月4日收盤,滬深兩市總市值超過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有115家,市值之和約占整個市場的44.8%。其中有6家總市值超過萬億元,分別為貴州茅臺、工商銀行、中國平安、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人壽。

從千億元市值公司的行業分布看,有16家屬于非銀金融,16家屬于銀行業,13家屬于電子行業,11家屬于醫藥生物,9家屬于食品飲料。回顧五年前,千億元市值軍團的行業以金融、采掘和建筑裝飾為主,如今的行業分布更趨于多元。

這4000家上市公司在省份上的分布如何?記者梳理發現,廣東省是最大的上市公司搖籃,滬深兩市的粵企數量達到651家,其次是浙江省486家和江蘇省461家;有11個省市自治區的上市公司數超過百家,上市公司總數排行與GDP排行大致相同。

從城市層面看,擁有超過300家上市公司的城市有北京(372家)、深圳(318家)和上海(316家)。杭州、蘇州和廣州位居其后,上市公司家數分別為153家、135家和115家。

聚焦滬深兩市的粵企,按申萬一級行業分類,廣東的上市公司分布在27個行業中,電子行業占114家,計算機占54家,機械設備占51家,醫藥生物占50家;市值超千億元的上市公司有26家,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是排名前二的“股王”;地區分布方面,上市公司家數位列深圳和廣州之后的是佛山、東莞和汕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9個城市的上市公司有586家,占總數的九成;2017年,登陸滬深兩市的粵企高達98家,為歷年之最。

單月新股發行數量創歷史紀錄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記者通過同花順iFind客戶端梳理發現,這4002家上市公司集中進行IPO的年份為2010年、2011年、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19年,新股發行家數最高的當數2017年,有420家上市公司登陸滬深股市。而截至9月4日,2020年上市的新股家數已有273家,值得注意的是,8月兩市有63家新股發行,環比增加1只,同比大增53只,創下30年來單月發行數量之最;合計募資金額647億元。

1984年,飛樂音響向社會發行1萬股,成為新中國第一只公開發行的股票;1990年,“老八股”在上交所正式上市交易。從第1家到第1000家,滬深股市經歷了整整10年的時間,第二次實現1000家級別的躍升花了10年,第三次花了6年。而此次突破4000家大關,距離2016年突破3000家時僅過了4年。從IPO節奏看,滬深兩市正在加速擴容。

注冊制為滬深兩市提供了包容和暢通的入口,把對企業價值的判斷權還給市場,有效地加快了企業邁向資本市場的步伐,“IPO堰塞湖”得到緩解。申萬宏源研究報告稱,今年8月注冊制下有46家企業上會,單月過會率100%,同期核準制單月過會率為92%,從1月以來IPO過會率一直維持高位。

同時,注冊制“受理-發行”周期環比大幅縮短。8月發行的42只新股平均為123天,環比縮短48.53%,其中“過會-注冊生效”、“注冊生效-發行”平均分別為30天、14天,環比減少15天、4天;此外,1月-8月注冊制新股的“受理-發行”周期平均為257天,僅為同期核準制的60.09%。

晨壹投資指出,注冊制實施后的A股市場也開始步入擴容期,在經濟發展階段、監管制度改革、投資者結構及變化趨勢等方面都與1970年代的美國證券市場類似。其預計中國會用更短的時間走完擴容期,中國上市公司數量高峰時將有望突破1萬家,剔除境外上市的公司,A股上市公司數量有望達到8000家左右。

擴容后是否將迎退市常態化?

上市難、退市難,一度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頑疾。反觀美股市場,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1997年美國上市公司總數為8851家,經歷互聯網泡沫破裂和監管從嚴后數量逐步下降到2003年的5283家,而到2018年上市公司總數為4397家,21年來近乎減半,年均退市率高達5%以上。

美股的高退市率與其退市制度多樣化不無關系。經過長期發展,美國的退市標準已經涵蓋了財務性指標、股票流動性、公眾持股量、公眾持股市值等交易性指標。如納斯達克施行“1美元退市制度”,即當公司股價不足1美元,且在被警告90天內仍不能采取相應措施改變股價,即宣布停止股票交易。據了解,該規則所導致的被動退市約占據規則退市的一半,是將退市的決定權交給投資者、用市場化的力量來決定退市的退市舉措。

“面值退市”也逐步進入A股歷史舞臺。據同花順iFind數據庫顯示,今年截至9月4日,兩市共有11家上市公司面值退市,另有30只個股收盤價低于1.50元,4只低于1元,徘徊在退市邊緣。此外,自2018年12月28日首家面值退市公司深市主板中弘股份摘牌后,2019年兩市共有6家上市公司面值退市。

“有進有出”是成熟資本市場的重要標志。晨壹投資預計,當A股進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供給后,流動性將加劇分化,殼溢價不再,沒有盈利支撐的小市值公司可能會因財務和流動性惡化而被迫退市,也有少數公司考量上市維護成本后主動選擇退市;基于產業邏輯的上市公司吸并和私有化將成規模出現。(記者 黃婷)

[責任編輯:h001]

聯系我們:434 921 46@qq.com

版權所有 重播新聞網 www.porb.cn 豫ICP備20023779號-1